“然后到了我十岁左右……那是作为孩子的思维非常活跃,记性也很好的时期。我和我的猫,被接到他的研究所里。此后我就再也没出过门了,你明白吗?我说的这个出门,不是不能外出……而是不再与任何同龄人有所接触了。我离开前就听街坊的孩子说,以后我们会去读书,去上学——中学、大学。”
“确实是这样。但我记得一直有私人老师在教你。”
“你也知道,之前我说过,我没上过学。其实同龄人就有去小学的,回来给我、给更小的、还有没钱上学的孩子讲学堂的趣事。虽然那几个上学的喜欢抱怨,尤其讨厌做功课,但对我们来说的确是新鲜事。我有家教,他们觉得至少不用出门,大家相互羡慕罢了。我也是怀着对学堂的期待成长的。”
“但你后来也没有去成……”
“是啊。去研究所的生活,与我设想的截然不同,尤其是那么……那么封闭。我太无聊了。但好在,我不讨厌学习。我在十五岁前,就已经基本掌握中学的知识。我也是后来才明白,很多人在这个年龄才刚开始读中学而已。我爹那时候是很胆大的,敢直接让我拿刀上手术台——当然也只是切一些实验动物。”
“莫老的教育风格还真是……那你母亲呢?”
“两个人都很忙,即使身处一栋建筑,也很难见上一面。比起父亲,母亲更少来主动看我。哦,她不是我的生母……我刚来的时候,两人一起迎接。那真是为数不多的‘一家三口’同在的机会。我以为我会兴奋地扑到他们怀里,可是没有,他们都让我觉得陌生。那时候他们就告诉我,我生母在我刚出生的时候就死了,但我可以叫那个女人母亲。”
“那也太奇怪了吧?这怎么能开得了口?”
“确实。所以我一开始有点抵触,连阿姨也不愿意喊。不过后来发现,不管是她还是我父亲,我今后还是见不上几面,就觉得没太大区别。而且她人其实很不错,对我也挺好。何况研究所的人们提起他们,也都是‘你的父亲’、‘你的母亲’,我也就这么叫了。只是一个称呼罢了,没什么。”
“但再怎么说,父亲,是亲生的,所以你才……”
“应该是有这层原因,我自己也想过。而且,虽然机会少,但他会主动来看我。尤其当我背过新的公式,解开新的难题,让其他人夸我的时候,他就会出现。也会表扬我——然后给我的带教老师们布置新的任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