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四十三回:毛茸茸向导 (3 / 8)

作者:夜厌白 最后更新:2025/9/16 16:26:15
        于是他们将活着的植物投入实验。

        藻、地衣、苔藓、蕨类,还有种子植物,都参与了。将试剂滴入装满藻类的水缸中,一阵耀眼的蓝光闪过。之后,每一粒藻类都散发着微弱的、柔和的光芒,忽明忽暗。

        投入死去的藻缸中也有类似的反应,但闪烁发生后,不会有微光持续。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地衣、苔藓与蕨类植物上。但之后的“微光”持续时间会极大程度地缩短。实验结论,是微光持续时间与试剂的用量有关。当然,研究员们也做了如下猜想:

        即使是同等体积和质量的情况下,越高级的生物,对维持“微光状态”时所消耗的试剂越大。当然,这个结论目前局限于植物界。

        这部分牛皮纸袋的资料,到这里就结束了。新的项目周期开始,在那样的牛皮纸袋上,盖有机密的印章。这是上一份不曾有的。

        虽然在一个纸袋中,但可以看出,三个课题在同一时间开始。

        分别是试剂对细菌、真菌的影响,还有对植物的幼苗或种子的实验。这些应该只是一些研究报告,里面提及的论文的部分,似乎不在女文员提供给她的资料中。无妨,梧惠觉得自己也看不懂那些。光是这叠东西就够头疼了。

        细菌和真菌,似乎有很广阔的研究前景。因为这类生物的下属分类相当庞大。但报告中也提及,受制于菌种资源和设备限制,他们很难扩大试验。大概是在这里加大投入的性价比不是很高,另一部分相对于植物种子的研究则有更多笔墨。

        就连这里的研究所也做不到吗……梧惠想,兴许,是受制于当时的时代条件。也许现在比那时候有了更多发展吧?不好说,毕竟莫玄微在当时一定是在学术界起推动作用的角色。他死了,那些研究自然停滞不前。

        不过为什么会想到从植物的不同时期开始研究?也许和之前用死去的植物做对比有关。的确,反过来想,新生的植物兴许有更好的适应能力。这也是他作为学者的敏感吗?否则又何必突然在这一阶段投入研究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