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农耕文明演化图谱’。”王玲蹲下身,指尖触碰能量流形成的纹路,“上面记录了地球农耕从采集到精耕细作的全部路径,还有星盟标注的‘最优发展节点’,正好对应着《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古籍的成书年代。”
考古学家在祭坛角落发现了一块破碎的晶体,上面刻着星盟文字。黑龙迅速解码:“这是‘传承评估报告’。星盟每千年会通过月球锚点评估文明的传承状态,地球是目前唯一通过所有评估的行星文明。”
当他们将晶体碎片带回地球,“星际智慧图谱”自动触发了升级。原本的环形屏幕扩展成球形,蓝色的地球农耕数据、绿色的地外文明数据、金色的远古编码数据交织缠绕,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宇宙农耕智慧球”。
“升级后的图谱,能预测不同星球的农耕发展趋势。”张启明操作着控制台,“比如‘嘉禾星’,图谱预测十年后能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农业系统;地外母星的沙漠改造,十五年内可恢复30%的可耕地。”
就在此时,“星际农耕学院”传来消息:第一批学员结业了。来自二十三个地外文明的学员,带着融合了地球古籍智慧的农耕方案返回母星。其中一位来自“冰蓝星”的学员,还传来了初步成果——他们运用《氾胜之书》的“溲种法”,成功让耐寒作物在零下五十度的环境中发芽。
王玲受邀参加结业典礼。站在玉琮造型的教学楼前,看着学员们展示的农耕成果影像,她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应该办一场‘星河农耕巡回展’,把地球的古籍智慧、地外的实践成果,带到更多星球去。”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星盟理事会的支持。“荧惑”主动承担了联络工作:“已有五十七个文明报名承办巡展,他们都想亲眼看看‘能解决宇宙种植难题的古籍’。”
巡回展的第一站,选在了地外母星。当《齐民要术》的全息影像在母星的中央广场亮起,当“粪丹”菌剂的改良过程通过投影展示,围观的地外智慧们发出阵阵思维共鸣。一位年轻的“赭石族”农户,当场展示了用地球技术培育的“赤穗草”——叶片翠绿,穗粒饱满,与之前的枯黄景象判若两样。
“这不是技术输出,是智慧共享。”王玲在演讲中说道,“《农桑辑要》里说‘农为邦本’,对任何文明来说,粮食安全都是生存的根本。而我们共享的,正是古人用千年实践总结的‘生存智慧’。”
巡展期间,王玲收到了“嘉禾星”的紧急通讯。艾拉的声音带着焦急:“王姐,‘嘉禾星’的‘星稻’突然出现叶片发黄的情况,智能监测显示土壤微生物活性在下降,我们试了很多方案都没用!”
她立刻带领团队赶往“嘉禾星”。稻田里,原本金黄的稻叶已染上淡淡的枯黄,部分稻穗甚至出现了干瘪。周明蹲下身,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快速检测:“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在大量减少,像是被某种未知的物质抑制了。”
黑龙启动“宇宙农耕智慧球”进行分析,屏幕上突然弹出一段星盟编码:“这是天狼星锚点的警示数据!‘嘉禾星’的生态系统还不稳定,过度引入外来作物,打破了原有的微生物平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