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澈将详细的推演报告呈送给慕容冷越。皇帝仔细后,未置一词褒贬,只是淡淡地说:“记录下来,归档。下一次推演,议题由你拟定。”
第十一折海客谈瀛洲
就在风澈沉浸于沙盘推演的同时,长安城的西门,迎来了一队风尘仆仆、形貌与西域胡商迥异的客人。他们肤色较深,鼻梁高挺,穿着色彩鲜艳、式样奇特的棉麻衣物,为首的是一位名叫“阿尔·菲达”的中年学者,自称来自一个遥远的、名为“阿拔斯”的国度,位于大食(阿拉伯)地区。他们并非传统的陆路商队,而是乘船抵达岭南,再经由内河与官道北上长安。
他们的到来,立刻引起了格物院与青年参议阁的注意。因为阿尔·菲达等人带来的,并非只有象牙、香料和宝石,更有大量关于航海、天文、数学、医学的书籍与知识,其体系与希腊、波斯、天竺乃至大乾都颇为不同。他们精通三角学,用于航海定位;他们带来了改进的星盘,观测天体更为精准;他们的医学著作中,提到了血液循环的初步概念(虽未完善);他们甚至带来了一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简便计数符号,以及关于“零”的概念的更清晰阐述。
阿尔·菲达通过翻译表示,他们听闻东方有一个强大而开放的帝国,致力于汇聚天下智慧,故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而来,希望进行学术交流。
慕容冷越与风染霜在宫中接见了阿尔·菲达一行。会谈中,阿尔·菲达描述了广阔的海洋,讲述了他们如何利用季风航行,如何通过观测星辰确定航向,也提到了海洋彼岸还有其他强大的国度与灿烂的文明。他特别提到,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视对古希腊先贤如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著作的翻译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陛下,皇后殿下,”阿尔·菲达言辞恳切,“陆地虽广,终有尽头;海洋无垠,连接着未知的世界与无穷的知识。东方的丝绸、瓷器,经由海路,亦能抵达我们的港口,价值连城。为何不将这条‘海上丝路’也纳入合作的范畴呢?知识与商品的流通,不应局限于驼铃与沙漠。”
这番话,如同在慕容冷越心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了新的涟漪。他一直专注于陆上丝路的经营,对海洋,虽有关注,但并未提升到与陆路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阿尔·菲达的到来,以及他所代表的迥异知识体系与航海技术,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巨大的可能性与挑战。
他下令格物院、钦天监、乃至青年参议阁,与阿尔·菲达团队进行深入交流,学习他们的数学、天文、航海知识,同时,也向他们展示大乾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一时间,长安城内,又掀起了一股探讨海外奇谈、研究航海技术的风潮。
风澈也对阿尔·菲达带来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那套简便的计数符号,他敏锐地感觉到其在计算、记账、乃至格物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他建议在明理堂开设专门课程,介绍和推广这种新的计数系统。
第十二折海陆之间:新的抉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