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丽摸了摸织坏的锦,突然说:“我们可以在染液里加一点温泉水,温泉水含矿物质,能让染料更好地附着在桑丝上;织的时候,要把织机放在温泉旁,温度高,桑丝不容易脆,就不会断了。”
阿琳立刻按照英格丽的方法,在染液里加入温泉水,搅拌均匀后再泡桑丝;织锦时,莉莉帮着把织机搬到温泉边的暖棚里,阿琳用梭子小心地穿引桑丝。这次织出来的织锦,极光染的渐变自然流畅,驯鹿图腾的角笔直修长,桑丝和鹿皮纤维紧密相连,再也没有断丝。当阿琳把织锦铺在鹿皮上时,英格丽的眼睛亮了:“这就是我年轻时织的极光桑丝驯鹿织!颜色亮,又结实,在极光下肯定更好看!”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莉莉跟着英格丽改良织法:他们用温泉水优化极光染,用暖棚保持织机温度,还把萨米族的新图腾——温泉、北极松、极光弧线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寒带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极光雪纹蜜丝织”拿到特罗姆瑟的极光旅游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巴黎的女儿当圣诞礼物!”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举着欧元喊道,“我在北欧追了半个月极光,从没见过这么有极光特色的织锦!”
一位来自意大利的高端家居平台代表更是当场定下了五百块的订单:“我们要把这种织锦放在米兰的家居展上,还要邀请英格丽奶奶去做染织演示!”
埃里克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英格丽的手说:“外婆,我不去特罗姆瑟的渔场了,我要跟着您学极光染和桑苗培育,以后把咱们的桑蚕产业做大,让萨米族的文化传下去!”
产业活化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奥拉夫联系了北欧的五家极光旅游公司,开通了“寒带桑蚕体验线路”,游客可以来营地体验采桑、极光染、驯鹿织锦,还能购买极光雪纹蜜丝织;他还在营地旁建了“寒带桑蚕技艺中心”,中心里设置了桑苗培育区、染料制作区、织锦体验区,每天都有很多萨米族的年轻人来学习。
莉莉则联合挪威、瑞典、芬兰的染料匠人,成立了“北欧极光染联盟”,定期在技艺中心举办染织培训班,教大家用本地植物制作极光染。“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买外来的染料了,用北欧的越橘、云杉皮、桦树汁,就能染出漂亮的极光色。”莉莉拿着一块刚染好的桑丝,在极光下晃了晃,淡蓝、浅紫的丝线泛着流动的光,像把极光织进了丝里。
一个月后,斯堪的纳维亚的桑园迎来了丰收。守苗爷爷培育的“极光抗寒蜜桑”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带着淡淡的蜜香,即使在-20℃的低温下,叶片也没有冻伤;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桑丝的柔滑,又有云杉的韧性,被称为“极光蜜丝”。用这种蚕丝和驯鹿皮纤维混纺织成的极光雪纹蜜丝织,极光染的渐变持久明亮,在极光下泛着流动的光泽,上面的驯鹿、北极松图腾栩栩如生,很快就成了国际高端家居市场的抢手货。
英格丽的手经过温泉水长期浸泡,关节肿胀渐渐消退,她决定举办一场“萨米极光桑蚕文化节”,邀请北欧各国的萨米部落代表和全球丝路桑蚕联盟的成员参加。节日当天,温泉旁的桑园里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极光雪纹蜜丝织和桑蚕灯笼,织锦的极光色与雪原的洁白、云杉的深绿相映成趣,像一幅寒带风情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