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染霜笑着举起锦袍:“给你绣的。明年农桑节,于阗的匠人要来京城,你作为监国太子,得穿件得体的衣服接待他们。这锦袍用的是‘四季桑’的蚕丝,又绣了两国的花纹,既显身份,又能体现两国的情谊。”
风澈接过锦袍,指尖触到丝滑的面料,心里满是温暖:“多谢母后,儿臣很喜欢。”他顿了顿,又道,“儿臣刚才收到苏州传来的消息,那边的蚕丝作坊已经和西域的胡商签订了长期合约,明年的桑丝订单已经排满了,农户们都在忙着扩种桑田,有的甚至还联合起来,成立了‘丝路桑蚕合作社’,打算直接把蚕丝运到西域去卖,能多赚不少钱。”
慕容冷越这时也从御书房过来了,手里拿着一份奏折,是关于西域贸易的:“朕刚批了户部的奏折,同意在敦煌设立‘丝路农桑贸易站’,专门负责大乾与西域的桑蚕产品交易,还能为去西域的农桑专家和工匠提供补给。你觉得,谁来负责贸易站的事务比较合适?”
风澈想了想,回答道:“儿臣觉得王匠伯很合适。他熟悉西域的风土人情,又懂农桑技艺,既能协调贸易事务,又能指导西域的桑苗种植,还能及时向京城传递消息。”
慕容冷越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朕已经让人去传旨,让王匠伯下个月就去敦煌筹备贸易站。”他走到风澈身边,拍了拍他的肩,“你这一年来,无论是推广农桑,还是处理外交事务,都做得很好,朕很欣慰。再过几年,等你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朕就能放心地把江山交给你了。”
风澈躬身行礼:“儿臣能有今日的成就,全靠父皇母后的教导和支持。儿臣定不会辜负父皇母后的期望,定能守护好大乾的江山,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富足安康的日子。”
风染霜看着父子俩,心里满是安稳。她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御园里的桑田,秋日的阳光洒在叶片上,像撒了一层碎金。“时间过得真快,”她轻声说,“还记得澈儿小时候,总缠着你父皇要桑果吃,如今却已经能独当一面,处理国事了。”
慕容冷越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语气温柔:“孩子总要长大,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铺路,让他走得更稳。如今看来,我们的澈儿,已经成了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栋梁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风澈更加忙碌。他既要处理朝政,又要关注西域的农桑推广情况,还要筹备明年的农桑节。每天清晨,他都会先去农桑研究院查看“耐旱四季桑”的培育情况,然后去御书房处理奏折,下午再去京城的蚕丝作坊,了解生产进度,傍晚还要抽出时间,和农桑专家一起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良桑苗,提高蚕丝产量。
风染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都会让宫人给风澈送去夜宵和安神汤,偶尔还会去东宫看他,帮他整理散乱的文书。有一次,她看到风澈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笔,桌上摊着明年农桑节的筹备方案,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她忍不住轻轻为他盖上披风,眼眶微微发热——这孩子,总是把国事和百姓放在第一位,却忘了照顾好自己。
十二月初,西域传来消息,王匠伯已经在敦煌设立了“丝路农桑贸易站”,于阗的第一批“耐旱四季桑”苗已经种下,虽然遇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土壤肥力不足,但在农桑专家的指导下,已经用蚕砂和西域的羊粪混合制成了有机肥,桑苗长势良好,预计明年春天就能收获第一批桑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