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58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4 / 6)

作者:七情本舞心 最后更新:2025/11/13 18:37:32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奥莉娅的孩子们唱起了肯尼亚的桑蚕歌谣,妮娜的徒弟们则表演了清迈的扎染技艺,埃里克的学生们展示了挪威的太阳能温室模型。随后,织毯仪式正式开始,所有匠人都围在藏毯旁,拿起针线,开始添绘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苏尔玛坐在藏毯的一端,手里拿着桑丝,开始绣喜马拉雅的雪山——她的针法细腻,雪山的层次渐渐清晰,山顶的雪用的是白色桑丝,山腰的云用的是淡蓝色,山脚下的草原则用的是绿色牦牛毛,远远看去,像真的雪山矗立在草原上。

        卡米拉和晓晓则在一旁记录,她们拿着平板电脑,拍下每个匠人绣的图案,录入“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还在旁边标注上图案的含义。“这是奥莉娅绣的金合欢花,象征着非洲的生命力;这是妮娜扎染的冰裂纹,象征着清迈的山水;这是埃里克画的极光,象征着挪威的寒冷与希望……”晓晓一边说,一边把信息输入数据库,脸上满是自豪——这个数据库,现在已经收录了全球十几个地区的桑蚕文化资料,成了连接各地匠人的重要纽带。

        守苗爷爷则和莫阿娜一起,给藏毯的中心图案染色。莫阿娜把“丝路金叶”桑叶汁倒进染缸,守苗爷爷则小心地把藏毯中心的“全球混种桑苗”图案浸进去,金色的染汁慢慢渗透,桑苗的轮廓渐渐变得明亮,像被阳光笼罩着。“这样一来,这株桑苗就有了塔希提的阳光,藏北的风雪,安第斯的土壤,”守苗爷爷笑着说,“它就是我们全球匠人的‘孩子’。”

        时间一点点过去,藏毯上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中午时分,草原上摆起了长桌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藏北的手抓肉、青海的酸奶、肯尼亚的玉米饭、塔希提的水果沙拉,喝着酥油茶和桑果汁。席间,匠人们互相交流着桑蚕技艺,有的讨论桑苗改良,有的分享染织技巧,有的则计划着未来的合作——奥莉娅邀请卓玛去肯尼亚教牧民织藏毯,妮娜想和莫阿娜合作,用塔希提的桑叶染汁做清迈的扎染,埃里克则希望和守苗爷爷一起,在北极圈和藏北之间建立“桑苗交流通道”。

        下午,织毯仪式继续进行。这时,卓玛突然想起了什么,她跑进帐篷,拿出一个小小的木盒,里面装着奶奶留下的银质桑蚕佩饰。她把佩饰缝在藏毯的边缘,佩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是在见证这一刻。“奶奶,你看,我们做到了,”卓玛轻声说,“藏北的桑蚕文化没有断,还和全世界的桑蚕文化连在了一起。”

        傍晚时分,“全球最大桑丝牦牛毛混织藏毯”终于完成了。三十米长的藏毯铺在草原上,像一幅巨大的画卷——中心是“全球混种桑苗”,周围环绕着各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安第斯的驼羊、挪威的极光、清迈的大象、肯尼亚的金合欢花、塔希提的海浪、藏北的雪山和经幡,边缘则织着全球所有桑园的位置,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标注,像一条跨越世界的星河。

        所有的人都围在藏毯旁,拍照、欢呼,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艾拉拿起话筒,声音有些激动:“这块藏毯,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的见证。‘丝路印记’品牌会把它送到世界各地展览,让更多人知道桑蚕文化的魅力,知道协作与传承的力量。同时,我们会成立‘雪域桑蚕文化保护基金’,用展览的收入支持藏北桑园的发展,支持更多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

        台下再次响起掌声,卓嘎拉着奥莉娅的手,指着藏毯上的蚕宝宝图案:“奥莉娅老师,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种桑苗、织藏毯吗?我想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知道,藏北有好看的桑园,有温暖的藏毯。”

        奥莉娅笑着点头,把一条用肯尼亚桑丝做的项链戴在卓嘎脖子上:“当然可以,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要一起把桑蚕文化传下去。”

        太阳渐渐落下,草原上亮起了灯光。大家围着藏毯,跳起了锅庄舞,歌声、笑声、织机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交响曲。苏尔玛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丈夫的航海日记,想起了安第斯工坊的温室,想起了全球各地的桑园——从安第斯到喜马拉雅,从沙漠到雪域,从北极圈到赤道,桑苗在生长,桑丝在编织,匠人们的心连在一起,织成了一条跨越全球的“桑蚕星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