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49山海工坊:桑蚕少年与跨洲新苗 (2 / 3)

作者:七情本舞心 最后更新:2025/11/12 1:18:42
        解决了桑苗的问题,染织区的“联名文创”开发也提上了日程。苏尔玛和妮娜一起设计了首款产品——“茉莉霞光织锦方巾”:用妮娜的扎染技艺在“霞光茧”丝线上做出茉莉花纹,再用苏尔玛的安第斯织法织出桑枝与佛塔的图案,边缘用泰国的金线锁边,既有热带的明艳,又有高原的温润。

        可扎染时,妮娜发现安第斯的水质比清迈硬,染料不容易附着,扎染出的茉莉花纹总是模糊。“在清迈,我们会在水里加少量柠檬汁软化水质,让染料更均匀。”妮娜说着,让卡米拉去工坊的柠檬树上摘几个柠檬,挤出汁倒进染缸。果然,调整后的染料附着力大大提升,扎染出的茉莉花纹清晰饱满,浅紫的底色上缀着白色的花纹,像桑园里开了茉莉花。

        “太好看了!”卡米拉举着染好的丝线,兴奋地说,“咱们再做些钥匙扣、书签,把方巾和这些小文创组成礼盒,肯定能卖得好!”迭戈立刻联系之前合作的欧洲品牌,对方看到样品后,当场定下了五百套礼盒的订单,还要求在礼盒里放一张桑苗培育的小卡片,让消费者了解背后的跨洲协作故事。

        与此同时,“桑蚕少年联盟”也有了新动作。晓晓和路易牵头,组织了第一次“全球桑蚕少年线上交流会”,邀请了泰国、巴西、法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孩子参加。交流会当天,工坊的研学区挤满了人,妮娜教孩子们用泰国的方法做桑丝小玩偶,苏尔玛教大家织简单的桑枝图案,孩子们还在线上分享自己的桑蚕故事——泰国的孩子展示了清迈的桑园,巴西的孩子分享了混种桑苗的生长情况,中国的孩子则展示了学校里的桑蚕角。

        “我以后要当桑蚕研究员,培育出能在全世界生长的桑苗!”来自巴西的小男孩卢卡斯在视频里说,手里举着他画的“全球桑园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各国的桑苗品种。晓晓立刻回应:“我们可以一起建个‘少年桑苗观察日记’,每周分享桑苗的生长情况,互相学习培育技巧!”

        交流会结束后,孩子们自发成立了“桑蚕少年科研小组”,晓晓担任组长,路易负责拍摄记录,泰国的孩子负责收集热带桑苗数据,巴西的孩子负责混种桑苗的观察——这个跨洲的小团队,成了联盟最年轻的“协作力量”。

        就在工坊一片忙碌时,苏尔玛收到了一个来自库斯科博物馆的包裹——里面是丈夫生前用过的一把老织机梭子,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整理旧物时发现,梭子上刻着桑枝图案,还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是丈夫的字迹:“愿桑丝连山海,技艺永相传”。

        苏尔玛拿着梭子,坐在当年丈夫织锦的老织机前,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卡米拉轻轻走过来,帮她擦去眼泪:“外公肯定很开心,您不仅实现了他的愿望,还让桑蚕文化走向了全世界。”苏尔玛点点头,把梭子放在新织的“茉莉霞光织锦”旁:“以后,这把梭子就放在工坊的展示区,让大家知道,咱们的桑蚕文化,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随着“热带-高原混种桑苗”嫁接成功,联盟的“协作计划”进入新阶段。妮娜带着几株成功的桑苗返回清迈,准备在泰国推广种植;守苗爷爷则将混种桑苗的培育技术整理成手册,通过联盟的线上平台分享给各国成员;韩轻舞也联系了中国的农业大学,计划开展混种桑苗的科研合作,进一步优化品种。

        文创礼盒的订单也顺利交付,欧洲品牌反馈说,礼盒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很多消费者留言说,不仅喜欢织锦的工艺,更被背后的跨洲协作故事打动,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产品。迭戈趁热打铁,和妮娜、韩轻舞一起设计了第二款联名产品——“佛塔雪峰桑丝围巾”,用扎染做出雪山与佛塔的渐变效果,计划在泰国的旅游旺季推出。

        五月初,工坊迎来了又一个重要日子——“桑蚕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启动仪式。苏尔玛、韩轻舞、妮娜(特意从清迈赶回)一起,带着桑苗、织机、染料走进库斯科的一所小学。孩子们围着桑苗好奇地观察,跟着苏尔玛学织简单的图案,跟着妮娜学扎染,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