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阿琳和匠人们则在部落的毡房里,开始研发丝毛混纺面料。他们将乌蒙山的蓝丝与贺兰部的羊毛按3:2的比例混合,先用改良的缫丝机将羊毛梳理成细绒,再与蚕丝交织纺织。草原羊毛韧性强、保暖性好,蓝丝则柔软光滑、色泽莹润,两者混合后,面料既有羊毛的温暖,又有丝绸的质感,摸起来厚实却不笨重。
“草原的染料也很特别!”部落的女匠人娜仁托娅带着阿琳来到营地后的山谷,那里生长着成片的“狼毒花”和“马兰花”,“狼毒花的根能染出暗红色,马兰花能染出淡紫色,搭配你们的蓝丝,颜色肯定好看。”
阿琳眼前一亮,立刻带领众人采集染料,将丝毛混纺面料染成各种色彩:用狼毒花根染出的暗红面料,搭配金线绣出草原雄鹰图案,显得庄重威严;用马兰花染出的淡紫面料,绣上沙棘果和格桑花,清新雅致;还有未染色的本色面料,蓝丝与羊毛的纹理交织,呈现出自然的肌理感。
“这种面料既能做牧民的冬衣,又能做贵族的礼服!”娜仁托娅抚摸着染好的面料,激动地说,“以前我们的羊毛衣又硬又沉,穿久了浑身发痒,这种丝毛混纺衣肯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风澈则与拓跋烈商议,打通草原丝路的贸易通道。贺兰部位于漠北要道,东接中原,西连中亚,北通西伯利亚,若能在这里建立桑蚕基地和贸易中转站,蓝丝和丝毛混纺产品就能通过骆驼商队,运往中亚的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地,再转销欧洲和中东。
“我们部落有最好的骆驼商队,熟悉草原和沙漠的路线,还能抵御马匪袭击。”拓跋烈拍着胸脯保证,“只要产品能做出来,我亲自带队护送商队,让丝路的商人们都知道贺兰部的丝绸!”
半个月后,第一批沙棘桑苗在防风保温桑棚里抽出了新芽。桑苗的叶片带着沙棘的淡绿,边缘泛着紫纹蜜桑的蓝晕,根系深深扎进改良后的土壤里,即使外面刮着凛冽的寒风,桑棚内的桑苗依旧长势喜人。守苗爷爷摘下一片桑叶,递给***:“你看,这桑叶肥厚多汁,蚕宝宝吃了,吐出的蚕丝肯定更有韧性。”
***将桑叶凑近鼻尖,闻到一股淡淡的沙棘清香,忍不住赞叹:“真是神奇!没想到中原的桑苗和我们草原的沙棘能长在一起。”
蚕房里,部落的孩子们围着蚕宝宝,好奇地观察它们啃食桑叶。这些蚕宝宝是风澈从乌蒙山带来的抗寒品种,经过沙棘桑叶喂养后,体型比普通蚕宝宝更大,吐出的蚕丝既有蓝丝的莹润,又带着一丝沙棘的淡香。小石头教孩子们如何给蚕宝宝换桑叶、清理蚕沙,孩子们学得认真,小手小心翼翼地捧着桑叶,生怕惊扰了蚕宝宝。
“等蚕宝宝结茧了,我们就能缫丝织布,做漂亮的衣服了!”小石头对部落的少年拓跋风说,他是拓跋烈的儿子,对桑蚕技术充满了兴趣。
拓跋风用力点头,眼神里满是期待:“我要学会所有技术,让我们贺兰部的桑园遍布草原,让所有人都能穿上丝毛混纺衣!”
丝毛混纺面料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阿琳设计的第一款“雄鹰展翅”礼服完成了:用暗红丝毛混纺面料做底,胸前用金线和蓝丝绣出一只展翅翱翔的草原雄鹰,鹰爪抓着象征吉祥的哈达,袖口和领口用银线绣出卷草纹,既彰显了草原贵族的威严,又融入了丝绸的华贵。拓跋烈穿上礼服,站在营地中央,引来牧民们的阵阵惊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