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立刻行动起来,用石灰岩砌起了一圈矮石墙,石墙的角度刚好对着东方,早晨的阳光能斜斜地照进桑园,中午的烈日则被石墙挡住;石墙的缝隙里还种上了耐旱的仙人掌,既能固定沙土,又能吸引吃蚜虫的瓢虫。几天后,当守苗爷爷看到桑苗从黄沙里冒出嫩绿的新芽时,终于松了口气:“你们看,这新芽的颜色是淡紫色的,是木棉桑和抗寒桑融合的迹象,以后长出的桑叶,不仅能抗蚜,还能耐旱。”
与此同时,阿琳和卢卡也跟着托克长老学起了羽织。每天清晨,托克长老都会坐在床边,手把手地教阿琳用木棉纤维织线:“羽织要先把木棉丝和桑蚕丝混纺,木棉丝粗,桑蚕丝细,混在一起才结实。织的时候,要按照玛雅的星空图来排线,每一根线都对应一颗星星。”
卢卡则试着把欧洲的蕾丝技艺融入羽织:“我们可以在羽织的边缘织上蕾丝花边,再缀上鹦鹉羽毛,这样既保留玛雅的传统,又有欧洲的风格。”他拿出带来的蕾丝梭子,教阿琳织蕾丝:“你看,这样绕线,就能织出像花瓣一样的花纹,和你们的星空图很配。”
可第一次织出来的羽织,却出了问题——木棉丝和桑蚕丝的张力不一样,织的时候线总断,蕾丝花边也和星空图不搭。阿琳急得直皱眉:“怎么办?要是织不好,年轻人更不愿意学了。”
托克长老看着断了的丝线,突然说:“我们可以加一点蓝丝。蓝丝的韧性好,能把木棉丝和桑蚕丝连起来,颜色也和星空很配。”
阿琳立刻从包里拿出带来的蓝丝,试着把蓝丝和木棉丝、桑蚕丝混纺。当她把混纺好的线放进织机,随着织梭来回穿梭,一幅新的羽织渐渐成型——底色是深邃的蓝,上面织着玛雅的星空图,星星是用桑蚕丝织的,亮闪闪的;边缘是卢卡织的蕾丝花边,像花瓣一样围绕着星空;最外层缀着鹦鹉的彩色羽毛,在阳光下泛着光。
“这是……羽丝蓝纹织!”米洛凑过来看,眼睛都亮了,“比爷爷以前织的还好看!我也要学!”
托克长老看着织锦上的星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羽织变出新花样,这手艺,终于有传人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卢卡跟着托克长老改良羽织技艺:他们用蓝丝调整线的张力,让木棉丝和桑蚕丝不再断裂;用玉米淀粉做浆糊,把羽毛固定在织锦上,防止脱落;还把玛雅的象形文字织进图案里,让羽织既有艺术价值,又有文化意义。当他们把第一块“羽丝蓝纹织”拿到玛雅部落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我女儿当嫁妆!”一位玛雅妇人举着玉米饼喊道——在玛雅部落,玉米饼是常用的交换品。
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商人更是当场拿出金币:“我要二十块!带回马德里,给国王的女儿做礼服!”
米洛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阿琳的手说:“阿琳姐姐,我要学羽织,以后我要织很多很多羽丝蓝纹织,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玛雅的手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