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的来了,”英格丽德奶奶听到脚步声,慢慢抬起头,浑浊的眼睛对着声音的方向,“去年极夜特别长,桑苗没光就死了,今年的羊毛堆在屋里,没人能和桑丝混纺。比约恩想去首都学电脑,说织毯子赚不到钱,可这手艺……是我妈妈传下来的啊。”她指了指墙上挂着的旧混纺毯,毯子上的苔纹图案已经褪色,但还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守苗爷爷立刻蹲在桑园里,用小刀轻轻划开一根桑枝,里面的髓部已经发干:“是缺光加低温导致的生长停滞,得先把枯枝剪掉,再用地热给温室供暖,补光板跟上,才能让桑苗重新发芽。”
奥莱则跟着西格丽德去查看地热泉:“这处泉眼的水温有45度,刚好能用来加热温室。我们要挖一条管道,把温泉水引进温室的地下盘管,再用泵循环,这样温室地面就会发热。”他一边说,一边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水温太高,得加个换热器,降到25度再进盘管,不然会烫伤桑苗根系。”
当晚,支援队在英格丽德奶奶的小屋旁召开会议,借着地热取暖器的光,制定了“冰岛极地桑蚕暖织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培育耐极地桑苗:用冰岛野生桑苗与联盟的抗寒桑苗嫁接,用地热温室供暖+LED补光板补光,同时用苔藓灰改良火山土,解决缺光、低温、土壤贫瘠问题;
2.复活苔纹混纺与苔藓染:阿琳和艾拉跟着英格丽德奶奶学习传统技艺,将蓝丝与羊毛、野生桑丝混纺,用改良的苔藓染法染出“极光蓝纹”,降低学习难度,吸引年轻人;
3.打通极地贸易:奥莱联系北极科考队和滑雪品牌,将暖织产品推向极地户外市场,同时在雷克雅未克建“北极桑蚕暖织工坊”,展示技艺,吸引游客和学徒。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冰岛此时的“清晨”也只有微光),守苗爷爷就带着奥莱和当地农人钻进了地热区。他教大家挑选嫁接用的野生桑苗:“要选直径一厘米的健康枝条,上面得有一个饱满的芽点,这样嫁接后容易成活。”说着,他用嫁接刀在野生桑苗的根部切出一个“斜切”切口,将联盟带来的抗寒桑苗枝条削成对应的斜面,紧紧贴在一起,再用浸过地热泉水的麻布缠绕固定:“地热泉水里有矿物质,能促进接口愈合,比普通水好。”
奥莱则忙着搭建地热石砌温室。他用当地的黑色火山岩砌墙,火山岩之间用苔藓灰混合黏土勾缝:“苔藓灰能防水,还能保温。”接着,他在温室地下铺盘管,连接到附近的地热泉,再在屋顶装可折叠的LED补光板:“白天有微光时,把补光板展开,补充红光和蓝光;晚上全黑时,补光板调到最大亮度,模拟八小时日照。”温室角落还装了个湿度传感器:“冰岛空气干燥,湿度低于60%,就自动喷雾,防止桑苗叶片失水。”
小石头则跟着比约恩去改良土壤。他把冰岛苔藓收集起来,放进大铁锅里烧,烧成灰白色的灰烬,再和羊粪、腐叶混合:“苔藓灰能中和火山土的碱性,羊粪能增加氮肥,腐叶能改善土壤结构。”他还在桑苗根部周围铺了一层碎火山岩:“碎火山岩透气,还能储存地热的热量,晚上能给桑苗保温。”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就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热喷发,导致泉眼水温突然升到了60度,温室地下的盘管被烫裂,热水漏出来,把几株刚嫁接好的桑苗根系烫伤了。当地农人急得直跺脚:“冰岛的地热不稳定,泉眼水温说变就变,以前种土豆都经常被烫死!”
风澈看着裂开的盘管,突然想起艾拉说过冰岛的驯鹿皮很厚实:“我们可以用驯鹿皮包裹盘管,再装个温度安全阀,水温超过30度就自动关闭阀门!”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去附近的驯鹿场收集驯鹿皮,切成条包裹在盘管外面,驯鹿皮的隔热效果很好,能把盘管温度控制在25度左右;艾拉还在泉眼处装了个温度传感器,连接到安全阀:“以后水温超过30度,安全阀就自动关,再也不怕烫坏桑苗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