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阿琳和颂猜也跟着黎婆婆学起了竹编蚕匾织锦。每天上午,黎婆婆都会坐在竹棚下,用热水敷完手后,手把手地教阿琳“竹篾编织法”:“竹编蚕匾要选三年生的毛竹,劈成三毫米厚的竹篾,先编出菱形格,再用桑丝穿在格眼里,织出稻穗图案——竹篾要削得光滑,不然会勾断桑丝。”
颂猜则试着用机器辅助竹篾加工:“我们可以用机器把竹篾削成统一的厚度,再用砂纸打磨光滑,这样能节省一半的时间,年轻人也容易学。”他拿出带来的小型竹篾加工机,教阿琳调整机器:“你看,这样调整刀片的角度,就能削出三毫米厚的竹篾,比手工削得均匀。”
可第一次织出来的竹编蚕匾织锦,却出了问题——桑丝太细,穿在竹篾眼里容易断,而且稻穗图案不够清晰。阿琳急得直皱眉:“怎么办?要是织不好,阿明肯定不愿意回来学。”
黎婆婆看着断了的桑丝,突然说:“我们可以加一点蓝丝,再用香茅染色。蓝丝的韧性好,不容易断;香茅染的蓝丝带着淡绿色,和竹篾的颜色配在一起,稻穗图案会更清晰。”
阿琳立刻跟着黎婆婆去采香茅,把新鲜的香茅叶放进大锅里,加入清水和少许盐,煮一个时辰,水就变成了淡绿色。她把蓝丝放进锅里,煮了半个时辰,蓝丝就变成了淡绿色,带着浓浓的香茅香。当她把染好的蓝丝穿在竹篾眼里,织出稻穗图案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淡绿色的蓝丝在竹篾间穿梭,稻穗图案栩栩如生,还带着香茅的清香,比黎婆婆以前织的还好看。
“这是……稻丝竹纹织!”阿明凑过来看,眼睛都亮了,“我要学!织成船帆锦,肯定能卖给渔民!”
黎婆婆摸着织锦里的蓝丝,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竹编织锦变出新花样,这手艺,终于有传人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颂猜跟着黎婆婆改良技艺:他们用蓝丝增强桑丝的韧性,让织锦更耐用;用香茅染出不同深浅的绿色,织出渐变的稻穗图案;还把湄公河的渔船、稻田、竹屋图案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地域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稻丝竹纹织”拿到三角洲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渔船做个帆!”一位渔民举着越南盾喊道,“又轻又防水,比塑料布好用多了!”
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家居设计师更是当场定下了两百块的订单:“我要把这种织锦做成窗帘和靠垫,肯定能在新加坡卖爆!”
阿明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黎婆婆的手说:“婆婆,我不去城里打工了,我要跟着您学竹编织锦,以后织很多很多稻丝竹纹织,让所有人都知道湄公河的手艺。”
贸易和交易中心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艾拉联系了越南、泰国、新加坡的纺织市场和渔业合作社,重启了“湄公河-暹罗湾-南海”的水乡丝绸贸易路线,还在三角洲的中心城镇建了“湄公河桑蚕交易中心”。交易中心的屋顶用竹篾和茅草搭建,墙壁上画着稻桑套种的场景和竹编织锦的图案,里面分为织锦区、稻桑产品区和技艺交流区。开业当天,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商人、设计师和农人齐聚一堂,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乌蒙山的蓝丝、冰岛的极光蓝纹暖织、诺曼底的蕾丝摆满了货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