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入学典礼上正式开口说了第一句话,班级互助学习小组中,两人没能“坐在一起”,反而成为了前后桌,责任心强的沈佳宜习惯性的用笔尖戳他的后背,他每次都表现都很烦躁,内心却总有莫名的雀跃。
他总是习惯性的想用各种方式吸引她的注意,这些方式在早熟的沈佳宜看来很幼稚,却又莫名透着股傻乎乎的可爱。
——就像她和他相熟之后常常喊他“憨包”一样。
偷蘸墨水、把自己的课本借给沈佳宜自己罚站…地震那天男孩的善良与女孩眼中的光,以及天台上,临毕业前的告白…耳机里的《晴天》。
《女孩》通篇走的都是写实与青春并存的风格。
写实是它不像现在其他任何市面上的青春片,为了达到吸睛效果,强行制造各种狗血事件、矛盾冲突,什么癌症毁容车祸打胎,统统没有。
但又因为它足够“青春”,几乎完美写实般的描绘出了所有普通人经历过的青春,导致它在不狗血的同时,却总是拥有各种自然且流畅的矛盾和吸睛效果,如水到渠成。
这就是《那些年》不一样的地方,整部影片看似和谐,却又处处都戳着人的心窝,总能在各种不经意间打动十几年前,那个肆意张扬,又青涩幼稚的“自己”。
以及那个“她”。
一个青涩的小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夕阳下被照的发亮的马尾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