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之见,我军应当如何应对来自日军的寻衅?”
竹石清沉思半晌,他想起了在丰台同日军的对峙,简单整理思绪后,开口答道:“学生认为卢沟桥事发之后,中日之间已无和平可言,中日双方纵横交错之前线,皆为战争可能发生之地,若还能以静默之态互相窥视,这本身就是病态的表现。”
竹石清的这则回答是根据平津的实践经验得来的。
当日军轰炸了宛平城后,这则事件无疑宣告着中日之间热战的开始,平津地区的混乱在于在广袤的地区上双方驻地交错,但战争并不是拉开架势双方对冲,在如此宽大的防线上,一旦某个点爆发战争,其他的位面岂有静待的道理?
当平津已被日军侵吞而去,全面战争朝夕间已到了生死搏命的最后关头,莫非淞沪地区还要遵从那一纸中立协定,任由上海居民继续对着日本驻军龇牙露笑?
战争不是夫妻吵架,没有床头吵架床尾和的逻辑。
这一则说法再次切中了明泉的意愿所指,早在卢沟桥事发之前,由他亲自参与的淞沪作战方略,正是要将这伙猖獗的日本人彻底赶下黄浦江!
不知何种缘故,当自己说完这句话,竹石清余光警觉地发现右手边落座的任书楠脸上抽动了一下,似乎自己所说的有什么细节使他有些不悦。
但明泉的赞赏很快脱口而出:“你说的不错,那如果让你从军事角度评议一番这次战役?”
“从军事角度来看...”竹石清整理一番语言,“首先日军在大的行动开展前,就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以及候补计划。”
“尽管在遭到日军的突袭后我军第一阶段稍显被动,但一旦动员起优势兵力,我军很快就能对日军中国驻屯军产生反压制,如果抓住战机,事实上有和日军就地对弈的条件,但奈何中央与地方互相猜忌,临场指挥犹豫不决,情报系统完全失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