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这些水泥是要用来造城的,造一座小城成本可能就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贯,万一错了差错,简直不敢想象。
满意之余,赵旸回到书房,提笔给沈遘写回信。
主要是两桩事,其一,让沈遘立刻与三司沟通,或者直接上奏官家,请三司尽快筹建新司用于制造水泥,尽快将成品运至陕西。
其二,让沈遘在石工案中找几个精于烧制砖石的工匠,派至陕西,助陕西四路就近兴建砖石工坊,毕竟水泥可以从汴京运至陕西,但若砖石也靠运输,那成本太大。
至于闲话,那自然是劝沈遘莫要参合朝中争斗,最好少跟那些“眼神清澈”的太学生来往,历来庙堂斗法,太学生几乎都是遭算计利用的受害方,但偏偏还是有许多人一头栽进去。
写完给沈遘的回信后,赵旸又给官家写了封信。
毕竟官家这次尽管没有写信,但却授意入内省送来了近三十斤茶叶,如果不是入内省在第一批炒茶时炒糊了,那么这应该就是宋国第一批炒茶,意义非凡。
这份心意,赵旸自然要做一番感谢。
包括张贵妃也要感谢一番,虽说这位娘娘在朝野乃至宫内的名声不怎么好,但对他倒还真不坏。
于是赵旸先提笔写他赴陕西的经过,再写入陕西后的见闻,包括见泾原路官吏将领的评价,以及他之后准备做的事等等,都不分巨细都写了上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