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南实行重赋,在明代各个时期,在朝在野的官绅士庶对这个政策都有着激烈争论,改革的呼声居高不下,但一直到明朝灭亡,"江南重赋"都没有实质性的调整。
其实,大明前期的赋税和徭役有很大问题。
首先考取过功名的人和官员,极其家人们,包括奴仆都是不用纳税不用服徭役。
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出身豪强士绅家庭,毕竟读书是很耗费钱的,像许观,张显宗这样出身贫寒,最终出人头地的人极少。
既然这些人不服徭役不交税,那每年朝廷规定好的赋税数额就要摊到百姓身上。
平常年月还好,灾荒年月一来,贫民要么贱卖土地,要么借高利贷,最终的结果就是土地被兼并。
至于徭役,简单的说,就是一种人头税,百姓要么给朝廷干活,比如修河堤、修城墙啥的,大多都是一些苦活累活。
如果怕苦怕累不想去,也可以,直接交钱给官府,由官府拿钱找别人替你去干活。
当然,官府最后有没有找人,百姓也不知道,反正这个钱交了之后,就被免去当年徭役了。
如此发展下去,只会造成有钱人不用交税,服徭役,交税的,服徭役的都是榨不出几滴油的穷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