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或许经过了人工翻译可能会更加的出色和优秀,比如傅惟慈翻译的《月亮与六便士》,卞之琳翻译的《断章》《哈姆雷特》等等。
在经过这些文学大家的润笔后,那些外语巨著会更适合自己国家的读者。
但是对于学术领域的论文来说,却是行不通的。
对于他们这些探索科学,寻找真理的学者而言。看别人的翻译作,那是下下乘,甚至可以说没有选择后才会做的选择。
对于学术论文来说,不管是内行翻译,还是外行的专业翻译,想要完全将原作者阐述的观点全都翻译出来,那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所以如果有的选,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会选择浏览原版。那么所有人唯一的选择,就是再多学习一门汉语了。
虽然说多学习一门语言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说,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会将整个学术界撕裂成两半,然后反复的拉扯。
对于学术的繁荣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创建《探索》期刊的学者,是那个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