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爱珍的师傅是她亲大伯,在京剧团上班。
京剧团成立于五年前,团里的苗子很多都是从小各家自己培养,教育方式还是解放前的老办法居多。
例如宫爱珍家里一直和街道对着干,让宫爱珍长期旷学在家学“本事”。
说的好听点是宫家班,其实就是个三流班子,48年围城前进的城,运气也是没谁了。
所以马先生在55年组建京剧团,也把随遇而安的宫家班给收了进来。
这回景川学校筹建的消息也被宫家知道了,立即一改常态把手里最好的苗子宫爱珍给送回司厅小学来参加甄选。
宫爱珍的文化课一塌糊涂,但她的特长却让几个面试老师爱不释手。
别看宫爱珍自报家门说是第七代,其实宫家班当年走江湖的时候为了糊口是三天换一个招牌。
今儿在通州唱京戏,明儿就去河北唱大鼓,豫剧甚至黄梅也能客串,就是一个纯粹为了谋生的家庭草台班子。
建国后的文艺界地位大为提升,五六十年代各剧种之间的交流异常频繁,这给在剧团长大的宫爱珍大开了眼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