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零二章 【最后的赎罪文学】(求订阅) (1 / 6)

作者:乱写者 最后更新:2025/9/24 3:12:42
        京城,《赎罪》的作品研讨会上关于《赎罪》的讨论,自然也会涉及到赎罪与反思。

        真正说起来,之前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因为那个特殊时期的结束,自然也就会有一批作家从整治、社会层面上还原那段时期的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文学”。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现在林有成的这部《赎罪》也被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是八十年代最后的反思文学。

        当然,这样的看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毕竟《赎罪》是完全不一样的反思。

        要知道那个时期的反思文学的结构、情节依然存在模式化现象,落难→发配→拯救→归来,可以说是这类的基本情节结构,反思主要落实在“拯救”或者“归来”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上,完全不同于林有成的这部《赎罪》。

        在《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徐华州看来,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徐华州放下自己手中的稿子,摇了摇头说道:“我不认为林有成同志的《赎罪》是反思,和那个时期无关,更多的是关于人性。”

        “那个十三岁女孩的指证,究竟是误会,还是嫉妒,还是作者的创作欲,这些在场的同志也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是什么看法,我想都没有办法否认,一个人的错误有可能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这样的错误即便是想要去赎罪,也根本无罪可赎。”

        很显然,徐华州所说的也是在场很多作家教授所认同的。

        整个研讨会讨论得相当激烈,各种观点都在碰撞,可以说即便是研讨会结束,参加研讨会的人也都意犹未尽,似乎有很多话还想要交流。

        这交流最重要的对象自然还是林有成这位作者。

        《收获》杂志社的副主编李华军等研讨会结束之后,又特意过来和林有成表达了对《赎罪》这部的喜爱,以及巴老对这部的看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