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一零章【危险的作品】(求订阅) (2 / 5)

作者:乱写者 最后更新:2025/9/24 3:12:42
        因为林有成很清楚地知道,原本的故事里面多次写到少年心里关于女人的味道、以及自己对这种味道的迷恋,都是在说少年所喜欢的肉.体,甚至可以说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当后来少年长大结婚、与妻子一起生活,还是一直无法克制自己,老是把这一段日子同当初的女人的生活进行比较。

        哪怕是多年后,主人公已经淡忘了女人当时的模样,那个中年女人成了“一个没有脸的她”,但是嗅觉上的女人依然那般鲜活,在最后一部分,依旧会有相当长篇大论地描述那个女人身上的味道,其实也就是肉.体。

        出于感觉的爱情,比如气味相投的嗅觉,是最本能的爱情。

        也许,故事里面的女人一开始不爱少年,她把他当作满足欲.望的工具、朗读者。可是少年深深地沦陷于女人。很显然,这种迷恋叫做情恋,尚未升华到生死以之的程度,可是,正是这种带罪的迷恋,有着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强度,终生不移。

        林有成也不知道,杂志社编辑会如何看待,一个十五岁少年的情书。

        这个问题在林有成的脑子里一闪而过,他更多的还是考虑整个故事的改编。

        其实原本的故事从艺术性上来说,语言十分简洁,形式也很简单,全书以三个章节来划分江夏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江夏与杨菊的相识和相处,青年江夏与杨菊在审判期间的重逢,审判之后十多年间的沧桑变化。叙事方式也是单一的,整个叙述是以江夏的视角、用回忆的手法、依照时间顺序来推进的,因此也贯穿了统一的腔调。

        在行文中保持着一种沉稳、严肃、冷静和直率,不慌不忙地从容道来,一边回忆一边讲述,一边感受一边表达,一边提问一边分析。

        江夏的欢愉和痛苦、疑惑和追问,都被讲述得理性而直白,还时时透出一种浸在骨子里的沉痛之感。

        林有成并没有改变故事的行文叙事,也没有想采用不同的人物视角去写这个故事,因为他很清楚这个故事并不是华美精巧的,也不是轻松愉悦的,反而是有种让人肃然心动的力量。从一开始,江夏就自剖其心,他对杨菊的炽热的情和欲,他因为爱上有罪之人而卷入其罪的羞耻和自责,他不知道对爱人的罪行是该理解还是该谴责的矛盾和迷惑,他因为自己对杨菊的背叛和拒绝而产生的内疚与怀疑,还有他对解放战争之后成为俘虏的罪责该如何面对和评判的追问与思考,他对麻木不仁和沉默不语的警醒与质疑,都以一种坦诚、敞开又真切的态度朗声说了出来、问了出来。

        可以说,整个故事就是把江夏的所感、所思和所察,从个体最细微的心思、到人心最深处的幽暗,从最简单的愉悦、到最痛切的责问,都不加修饰地摊在读者眼前,一丝不苟,也一丝不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