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三十一章 VMA颁奖典礼(上) (2 / 14)

作者:TrojanRW 最后更新:2025/9/24 15:56:28
        在南加大这边,8月22日开课,9月9日是可以放弃课程而不用被打上“W”标记的最后一天。当然,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等到三周之后再选择放弃,因为那个时候其他想选的课程基本上已经满人,如果到时候才drop,很可能会出现这一学期学分修不够的情况。若是某个学期只修了12个学分,那便需要接下来两个学期都拉满到18个学分,才能找补回来。

        韩易的选课方式,是先根据专业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选足18个学分。第一周,每门课都去试听一次,看……哪个课程比较难拿分,就果断drop掉哪个,再补一门2学分的水课,以保证他的GPA始终处在3.9的水平线上。

        至于徐忆如,这姑娘就不知道放弃这两个字怎么写。凡是她选的课,到最后只会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以A的成绩通过,4.0绩点到手。

        第二种结果,教授给A+的话,顺手再拿个A+。

        “不过你们好像今天时间都上满了是不是?”小如歪头看着韩易,“我在你们那个负一层的那个楼梯坐了快一个小时你才出来。”

        “别提了。”韩易满脸晦气地回答道,“念sylbus十分钟,自我介绍一个半小时。”

        一般来说,除了个别25人以下的小课之外,本科阶段很少有教授会要求学生第一节课做自我介绍。通识教育课程就不用说了,随便举个例子,HIST200gm,美国历史,200人的最大注册容量,最终选课的学生有169个,得在TaperHall101的大演讲厅才坐得下,上课搞随堂测验,都要每位学生发一个传感器按键作答,搞得跟《Jeopardy!》似的。

        而那些几十人上下的专业大课,教授也没有兴趣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且不说前三周可以随意弃课,今天记住的名字明天就有可能消失,本科课程本身就更偏向知识传授,绩点绝大部分都是与需要独立完成的考试和论文有关,哪怕有presentation和小组讨论,一般来说都只是课程附加的组成部分。

        研究生阶段就不一样了,以韩易选择的南加大普莱斯公共政策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两年四个学期,必修课就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只有两门选修课在研一下学期和研二下学期开放。而且哪怕是选修课,也有严格的范围限制,只能在学院制定的四门艺术领导力课程中进行选择。

        这就是韩易今天首堂课上了个把小时的根本原因,泛管理类的课程本来小组项目就多,再加上学生没有选择其他替代品的奢侈,所以教授才会放心地要求他们搞点毫无新意的破冰活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