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三十七章 A Queen,A Hit,A Future (3 / 10)

作者:TrojanRW 最后更新:2025/9/24 15:56:28
        因为安德鲁-塔格特终于放下了话筒。

        与寻常的流行音乐不同,电子舞曲结构上最大的差异,就是副歌部分的处理方式。以泰勒-斯威夫特的《LoveStory》为例,从主歌,到间奏,再到副歌,整首歌曲的精华部分,就是层层递进,最后点出主题的人声旋律。

        而同样是泰勒-斯威夫特的作品,以流行舞曲、电子流行为基调,甚至还带有一些Melodibsp;Dubstep和Brostep元素的《IKnewYouWereTrouble》就完全不同。这首由泰勒-斯威夫特、麦克斯-马丁和Shellback共同创作的单曲,忠实依循了电子音乐的编曲结构。主歌、间奏,再到人声主旋律进场的build-up,所有的人声旋律线都在为情绪的累积而服务,最后统一爆发,让观众获得肾上腺素分泌反馈的高潮部分,正是没有演唱,只有人声切片的drop部分。

        这便是电子音乐引人入胜的核心要义,通过旋律、节奏、鼓点和低音线的瞬间变化和强烈反差,营造出一种仿佛将人高高抛起,又重重落下的刺激快感。Drop这个词,正是由此而来。

        虽然流行味浓郁至极,但《Closer》从结构上来说始终是一首非常传统的电子音乐。人声主旋律过后,加入切片的激昂编曲,才是歌曲本身的最大亮点。而在Drop的氛围营造和技术处理上,Thesmokers和与他们一起工作的幕后制作团队,已经做到了业内最顶尖的水平。

        跟崇尚极简主义的菲尼亚斯与碧梨两兄妹不同,Thesmokerts的工程文件一向非常繁复。《Closer》这首歌的工程文件,一共包含了整整82条音轨,光是与人声有关的各类音轨就有39条。

        难以置信的是,如此多的元素,如此多的细节,经过混缩和母带处理,最后呈现出来的实际听感,竟然能达到粗略吞咽简洁有力,仔细咀嚼又有丰富层次的效果。令人不得不感叹Thesmokers对于结构主次和声音优先级的准确把控,以及他们合作的混缩工程师DJSwivel的精湛技艺。

        与传统的声音工程师不同,DJSwivel本身也是一位电子音乐制作人,因此,他深度参与到了前期的制作过程中,试图在这一环节发现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加以修复,而不是放到后期混缩的时候再进行处理。就像拍照一样,如果能在拍摄现场矫正模特的身形与表情,肯定比后期再用Photoshop做生硬拉扯的效果要好得多。

        Thesmokers和DJSwivel都同意,如果将basspatch做得柔和一些,便能让低音线更好地配合底鼓,烘托出一种清新梦幻的声场氛围,而这一点小小的改变,让最终的听感上了一个档次。

        任何对音乐制作稍有了解的人都不难听出,《Closer》的drop部分,合成器和弦的stabs极其温暖而丰富。它在最终混音版本里的位置相当宽阔,频率范围也很广,大约在90Hz至12000Hz之间。一般来说,频率放低后产生的效果有利有弊。当人们用单声道来监听这首歌曲时,会听到150Hz以下的合成器和弦stabs出现相位抵消的情况。在夜店中,这种现象会让声音变得单薄,进而影响现场演出的效果。但反过来说,这种宽阔感在立体声音响里的表现很好,不管在电台还是电视播放,都能明显降低音质压缩后对听感的破坏。

        作为一首为音乐电台和公告牌单曲榜而生的商业单曲,《Closer》在这方面的取舍,必然是有意而为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