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六千万先生
杰里·韦斯特远远凝望场下的球员,脑海中浮现出的却是另一幅画面——那是几十年前,湖人队从76人换来威尔特·张伯伦以对抗凯尔特人和比尔·拉塞尔的往事。
从表面上看,那是一支王朝球队,NBA最伟大的前锋,最有统治力的中锋,最攻守兼备的后卫组成的球队,为何不能取得成功?在一个由水管工、兼职律师和司机的垃圾联盟里取得胜利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但结果呢?埃尔金·贝勒和张伯伦的友谊在彼此互不兼容的现实面前结束了。
贝勒习惯发号施令,张伯伦却总是独来独往;贝勒需要宽阔的进攻空间,张伯伦却永远镇守低位;贝勒激昂外放、天生领袖,张伯伦敏感自负、常陷迷茫。他们从未真正接纳彼此。
这种勉强的结合,最终只换来年复一年的折戟。韦斯特永远无法忘记,当1972年他终于夺冠的那一刻,却发现贝勒已不在阵中——那一刻的愤怒与空虚几乎将他吞噬。可当他冷静自省,却又痛苦地意识到,若贝勒仍在,他们或许根本拿不到那个冠军。
那个年代的过去对今天的NBA有什么启示意义吗?或许有,但不大,韦斯特打球的年代,NBA很难说是一个商业联盟,工资低,社会地位不高,场外的干扰因素也不一样,不像现在,还没有工资帽这种巨大规则限制存在。所以,你可以看到像凯尔特人那样的球队,球员之间像个大家庭一样共事,但今天,那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
当然,你肯定无数次看到球员在球场上热烈地拥抱、击掌与庆祝,这种画面往往会让人以为他们亲密无间,但其实,那只是一群在生活中本无交集的人,在重复的训练和高度协作的比赛中,共享着肾上腺素的飙升。
真实的情况就是盖伊对待徐凌的方式,因为徐凌还未打一场球,就被认为是灰熊队的新核心,因为徐凌的选秀顺位比他高,因为徐凌和阿迪达斯签下的那纸震惊世界的代言合同的金额可能是他的十倍,现代NBA用现实的数字将人与人之间异化,这就是差距,而盖伊和徐凌的差距可能是数千万美元。
他如何可以忍受这种差距?
所以,球队的撕裂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之间的争斗也是不可避免的,也许灰熊队应该庆幸,他们没有假装自己很喜欢对方。
徐凌所在的新人队虽说整体实力明显不如以上赛季的灰熊队首发阵容组成的老人队,但也不是毫无招架之力,除了达科·米利西奇,还有徐凌在TTU的老队长贾里乌斯·杰克逊,以及大前锋安德烈·布朗和白人小前锋凯西·雅各伯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