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章 技工学堂 (1 / 6)

作者:自由的轻骑兵 最后更新:2025/10/1 15:50:57
        夜色已深,陈晓克仍对着一叠摊开的图纸和资料发愁。

        台灯的光晕下,是他紧锁的眉头。完全摒弃现代物料,仅靠1950年的基础去生产那些坦克配件,思路是清晰的,但每一步都仿佛要踩着刀尖走过。

        气缸头可以用铸铁翻砂,但废品率会高得吓人;离合器片的摩擦材料只能用土法烧结,性能堪忧;而最大的拦路虎——齿轮,没有滚齿机,那用铣床分度头一个一个齿铣削的原始方法,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效率低下、质量不稳定、对老师傅的消耗极大…这条路,走得通,但代价巨大,且无法持久。

        “不能这么硬闯。”陈晓克揉着太阳穴,自言自语。

        符老的警告言犹在耳,大规模搬运此路不通,但少量、精准、隐蔽的支援,或许是唯一可行的折中方案。

        现在不可能完全摆脱对现代的依赖。

        他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可以少量多次地搬运。

        不再输送成品,甚至减少半成品,而是输送能催生本土制造能力的核心部件。

        他的目光落在“滚齿机”三个字上。对,就是它!如果能造出一台属于自己的滚齿机,齿轮问题就迎刃而开。

        他立刻开始规划,在现代定制滚齿机最核心的部件——精密主轴总成、分度蜗轮副、高精度丝杠。这些部件技术含量浓缩,体积相对小巧,便于运输。更重要的是,它们只是“零件”,而非整台充满现代痕迹的机器。

        而在1950年的南昌,“前进厂”将利用本地铸造能力制造笨重的床身、立柱,用自家的刨床、铣床进行加工,最后将所有部件总装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