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渴望能加快尿素工业化生产的步伐,但是如果要以高振东的信誉为代价的话,他觉得还是不合适,高主任牺牲太大了。
所以他非常委婉的道:“高主任,因为时间短,我们的数据不太多,并且没有太好的规律性。”
他也没说高振东算得不对,而是把原因主动归咎到了时间紧数据质量不是很好上面。
高振东明白他的意思,笑道:“这个方法比较特殊,对于数据的量没有太高的要求,我叫它灰色系统理论。”
此话一出,四座皆惊。
高振东这个话实在是太过惊人了,完全颠覆了现有的理论和直觉。
这倒不是其他人没见识,而是高振东这个话,实在是太过超前。
和灰色系统理论有那么一点点像的控制论,应该可以追溯到模糊控制理论,但是模糊控制理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是在1965年。
也就是说,能让人理解的、有一点点相似度的理论,都还有好几年才会出现,更别说灰色系统理论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才诞生于我国了。
而且模糊控制理论,实际上它研究的对象,还是基于白色系统,也就是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对应的,信息完全未知的系统,就是“黑色系统”,信息化中常提到一个相关概念,“黑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