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夫,这咋回事,说好的是每个月10元钱。”
李招娣连忙接话,“这个别怪你大姐夫,他跟我说过这事,现在我们两个人拿工资,就想着尽快把钱还上。”
为了堵住李有福的嘴,李招娣接着补充,“我和你大姐夫算过,他虽然是临时工,但有了定量,就不用买高价粮,我一个人的工资就足够养活一家人了。”
当然了,硬要这么说的确没错,这个年代的钱很值钱,拿着粮本去买粮食,大米白面一斤0.138元,小米一斤0.135元,像什么粗粮一类就更便宜了。
实际上,不光有钱有粮本就行,上面严格规定了每人每月的定量,根据工种不同,每人每月的定量也不同。
同时,还有比例,主要是细粮和粗粮的占比,现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占比已经来到了2比8,也就是拿着粮本去买粮食,其中定量的八成只能购买粗粮,两成才是细粮。
就这么说吧,这个年代的人,由于肚子长期缺乏油水,几乎个个都是大胃王,10来岁的孩子,你让他敞开肚皮吃,一个人月随便吃30斤粮食。
半大小子饿死老子,不是没有道理。
为了孩子不至于饿的哇哇叫,要么从父母口中节省粮食,要么去黑市花高价购买粮食,只是这两条路。
这还不算帮衬老家的人,往上数三代,谁家还没个地里刨食的穷亲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