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华看着李维远去的背影叹了口气,普通华裔在纽约生存很是不易,如果儿子真能找到除了洗衣店、餐厅刷盘子、超市收银、仓库扛包之外的工作,她真是要烧高香了。
华裔同样分很多阶层,有些富到不可思议,在纽约中央地段拥有大量房产。有些中产小康,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未来能从事医生、教师这样稳定体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就是社会下层的民众,他们往往在来美国前生活就很艰辛,带着对美好世界的期望来到大洋彼岸,结果发现其实差不太多。
你在原来的国家是什么层级,到了新的国家还是大差不差,甚至更低一些,毕竟这里是异国他乡。
陈丽华在国内是个普通的纺织工人,来到美国做洗衣工作,一辈子离不开衣服布料。李满顺除了在洗衣店工作,还会做一些水电、装修的小工,曾经收入很不错,但这两年受病毒影响手上活少了很多。
原来想着两个儿子能通过读书在美国改变命运,哪知道美国公立教育根本不是想象的那样。在父母无法投入足够精力和资源的情况下,孩子上学更像是在放羊,有个地方管着你而已。想学得好,上名牌大学,拿奖学金?除非孩子智商变异,而且还要把孩子转到好一些也更贵一些的学校去。
在法拉盛的学校,你甚至很难看到白人的面孔,这和在美国上了个县城三中好像也没什么区别。
陈丽华很希望儿子能摆脱这里,摆脱法拉盛,就像当初她想摆脱轰隆隆的纺织厂一样。至于摆脱后外面到底是什么,其实她也不清楚,很多人都不清楚。
所以,她第一次没有对儿子的选择多打听和责问,她感觉到儿子长大了,可以走自己的路,而她其实帮不上什么忙。
“妈,我去上学了!”李约从家里跑出来,招呼了一声。
“上吧上吧!我看你毕业了就去整个修鞋摊,给人修鞋擦鞋,捣鼓你那破鞋去吧!”陈丽华又冲着小儿子一通抱怨,而李约压根当没听见,骑车朝着另外一个方向上学去了。
另一边,李维在十点之前准时抵达了拿骚体育馆,在大厅稀稀拉拉有几个记者在等候,李维看到了斯科特-米切尔,过去和他打招呼。
米切尔向其他几个记者朋友介绍李维,这些家伙看起来都是记者里的屌丝,一个穿正装的都没有。羽绒服、牛仔裤、板鞋、鸭舌帽、长枪短炮,记者和摄影师们的标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