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忒古特自然连忙附和:“四爷说的极是!不这样做,的确算不上真正有求和的诚意。”
弘历对此微微一笑,在接下来,就继续看起理藩院尚书忒古特交上来的许多涉藩奏本。
在大清,所有关于藩政的奏本,以及蒙古王公、朝鲜乃至罗刹国等的奏本国书,大都会通过通政司、内阁先下达到理藩院,由理藩院给出处理意见。
按理,最终决定给出什么处理意见,是尚书决定。
作为主管理藩院的王公,他自然是这些涉藩奏本处理意见的最终决定者。
这也算是封建王朝更迭到大清的一种特殊现象,即在管部尚书上还有管部王公,领导层越来越庞大。
目的都是为了集权。
因为尚书和王公都能密奏专奏,也就让代表宗室的王公和代表官僚集团的尚书能够互相监督。
弘历看的很认真。
因为,他要想当真正威权极大的皇帝,就得在处理实政上表现出优秀的能力来。
尽管,雍正已经相信他能主管好理藩院,也让他管理藩院,但他能不能管好理藩院,处理好藩政,还没有得到广大藩属王公的承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