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给皇帝上书。说大军的后勤非常重要,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要求把这次出征的随行官员也安排进大军。也好更好的为西北战事服务。
皇帝此时,还不想和东林翻脸。他还指望着袁崇焕收复辽东呢。于是,下旨让杨凡看着安排。
杨凡也很无奈。不过考虑到,张世泽很快就会取代他总督京营戎政。他也无所谓了。既然皇帝有话,那就安排吧。
结果,现在的京营每个营、团两级,都是一个勋贵主将,一个文官副将。其他官左上,还有一个太监监军,一个锦衣卫观察,一个东厂的役长,一个杨凡提拔起来的,出身行伍的赞画(参谋)。
之所以杨凡还要保留一个自己提拔的人,主要是考虑到,一支军队必须要有至少一个懂打仗的人。
这些赞画都是杨凡军中的夜校里选拔学习成绩良好,出身底层京营军户家庭出身的士兵。经过随军军校,也就是参谋学员教导队培训的人员。
他们系统的学习了,部队的编成、后勤、训练、情报侦查、作战指挥等常识。这些人不多,每个营都有一个,每个团两到三人。杨凡的中军参谋组有三十个。
他们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绘画作战地图,制作沙盘。整理分析情报、收发军令和各类文书等工作。
在战时,他们提出多套作战方案供主官选择。在主官犹豫不决时,以备咨询意见。他们的官阶不论在哪一级都是一样的。统统都是百户。
这是杨凡对京营负责,使京营在以后得岁月里,没有他的监管,仍然能打仗的一道保险措施。
此时,他们在京营的官阶上算是中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