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结束后,雪区的气候一落千丈,变得又冷又干。这一变就持续了千年。很多地方从人烟稠密到荒芜、再到寸草不生。
人口也从一千多万,下降到只有七八十万人。
农业这东西就是靠天吃饭,雪区这种生态极度脆弱的地方更是如此。
中科院曾经为了搞研究,在青海最南端切了一块一米见方的苔藓和草皮。结果第二年再来时,发现整座山的植被都死了。变成了一大片光秃秃的荒漠。
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严重的互相依赖的生存模式,令人震惊。
“雪区自古以来,就农业脆弱,唐朝前,只能种植一些粟米(小米)。产量也低的可怜,一亩地也收不了四五斗。”大师说道。
唐朝时,吐蕃的农作物大发展,那是一个温暖多雨的时期。
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营豆(又名鹿豆、野绿豆),农具有犁、轭、碾、磨、斧、锯、刀、镰等。
犏牛是主要耕畜,采用“耦耕法”,藏语为“托尔岱”,意为双牛耕地。而双牛一日所耕之地亦称“托”,逐渐成为土地面积单位。
饲养牲畜有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犬、猪、驴、驼等。一些地方已形成定区放牧习惯。
一般田野牧犏牛,草原牧绵羊,森林牧山羊,沼泽牧马,岩洞养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