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弓非常好用,是以满洲弓为基础,融合了开元弓的一些特点,而形成的制作较为精细的筋角反曲复合弓。清弓射速快,破甲能力强劲,明清鼎革之际,后金军的弓箭面对明军火器并不落下风,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弓的巅峰水平。
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无论射程、射速还是杀伤力,清弓与英国的步枪相比都不落下风。但就是训练成熟的弓箭手不易。箭的成本尤其高。产量还受到很大不可抗力的限制。
大规模的战争中,配的起弓,却很难用得起好箭。
箭由箭镞、箭杆、箭羽、箭括四部分组成。
清之前大多选取竹木为箭杆,最早的矢为木制或竹制且无镞。清代箭镞由金属铸成,“凡镞冶铁为之”。清代“箭笴(箭杆儿)以杨木、柳木、桦木为质”。
制作非常繁琐,讲究非常多。技术要求也很高。
如箭杆为竹制,为确定箭括所在位置,需要先观察竹木的阴阳面,往往阳面较阴面更为坚硬,也更重一些。
将竹木置于水中,朝上一面为阴,水中一面则为阳。
用于搭弦的卡口部分—箭括,则应取阴面和阳面的分界线,“刻衔口以架弦曰括”。
箭羽选取鸟翅和尾上长而硬的羽毛,夹在箭括两边,上下、左右对称设置,以便箭发出后在横向与纵向达到平衡。
因为那个时代可没有木工车床,车出来标准圆形箭杆儿。用手工削,那成本就不用说了吧。箭杆儿不直,或者横截面不是正圆形,射出去不可能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