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钢铁脊梁与点亮西域
《西秦格物强国五年纲要》如同一道激昂的动员令,将整个西秦卷入了工业化的洪流之中。宣威城与西都之间的广袤土地上,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汹涌澎湃。然而,理想蓝图与现实土壤的碰撞,也带来了无数棘手难题。
首要的挑战,来自资源勘探。
尽管李默提供了先进的地质理论,但实际的勘探工作依然充满艰辛。派往天山山脉和阿尔金山深处的地质队,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形以及补给困难。最初几个月,带回的更多是失望的消息和一些品位不高的零星矿点。直到一支由老矿工和年轻格物院学徒组成的混合勘探队,依据李默指出的“沉积型矿床”和“接触交代型矿床”理论,在吐鲁番盆地边缘(后世著名的富铁矿区)发现了储量惊人、易于露天开采的赤铁矿!同时,在准噶尔盆地边缘(后世克拉玛依一带)找到了油气苗和浅层煤炭的迹象!
消息传回,举国振奋!尤其是大型铁矿的发现,解决了制约钢铁产量的最大瓶颈。李默立即下令,调集大量人力物力,在铁矿附近规划建设“烈焰堡”钢铁基地,并着手修建连接铁矿、煤矿与宣威城的标准化马拉轨道(铁路的雏形),以解决大宗物资运输难题。
其次,是工业母机的制造之困。
“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再到“制造出来”,隔着巨大的鸿沟。格物院的工匠们虽然有了李默提供的重型龙门刨床和大型镗床的详细图纸,但制造它们本身,就需要极其精密的零件和强大的加工能力。他们陷入了“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
为了解决这个核心矛盾,李默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迂回前进,先易后难。他暂时搁置了对精度要求最高的龙门刨床和镗床,集中力量先攻克相对容易实现的重型蒸汽锤和简易大型车床。
没有合适的大型钢铁构件,就用多层优质硬木叠加,用巨大的铁箍紧固,制造主体框架。动力源暂时无法提供稳定电力,就设计巨大的畜力盘(由数十头牛或骆驼拉动)和改进型大型水轮提供初始旋转动力。工匠们用最原始的工具,靠着李默灌输的几何学、力学原理和无数次失败的尝试,一点点地打磨着每一个齿轮、每一根轴。
当第一台依靠十二头骆驼拉动、能够反复捶打数百斤钢坯的“巨灵神”蒸汽锤(虽然还名不副实,靠的是畜力而非蒸汽)在烈焰堡钢铁基地旁发出沉重的轰鸣时,在场的所有工匠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意味着,他们拥有了初步锻造大型钢坯的能力!
紧接着,第一台能够加工长轴和大型平面的“开物”大型简易车床也在宣威城格物院组装成功。虽然精度只能达到“毫米级”,且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手动控制,但它标志着西秦终于迈过了自复制机床最艰难的第一道门槛!
与此同时,能源革命也在稳步推进。
经过反复勘测,最终选定在水量充沛、落差较大的孔雀河上游峡谷,修建第一座中型水力发电站——“雷霆峡水电站”。数以千计的工人、囚犯和雇佣的当地民夫奋战在峡谷两岸,利用李默指导的水泥浇筑技术和定向爆破(使用改良黑火药),艰难地构筑着水坝基础。输水渠、压力钢管的前期制造也在同步进行。
第79章:钢铁脊梁与点亮西域
而最让李默牵挂的,是人才培养。格物院的规模急剧扩张,但合格的教师和系统的教材极度匮乏。他不得不亲自编写《格物基础》、《力学浅说》、《电学初探》等启蒙教材,并挑选聪慧的学徒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一种“干中学,学中干”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在西秦逐渐形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