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不是那么的迫在眉睫,关中的人口也没有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泾渭河下游的干旱与产生白地的原因,其实这与当年的郑国渠有关,郑国渠只引进了泾水,而未排碱,导致泾渭下游淤废近十年了。
可能对眼前的众人来说这个问题很麻烦,但在受过精细化教育的扶苏而言,此事与开卷考无异。
换言之,对扶苏来说,原本淤废堆积的问题会在五十年之后出现。
而现在,于自己而言,不过是早十年解决这个问题。
这也不能怪当年的郑国,郑国在开凿郑国渠时又不会想到之后十余年的泥沙淤废。
扶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双耳自动“屏蔽”了周遭的议论声,这个本领是在上辈子养成的学习能力,当你处在一个数十人一起朗读背诵的环境中,注意力就会得到极强的锻炼。
所以呀,扶苏可以持续数个时辰集中注意力。
对丞相府的其余人而言,这件事很难。
可对扶苏而言,这就像是与生俱来的本领。
在地理知识中,泾河泥沙淤废的问题实在是太经典了,经典到可以说起世界上最早的淤灌改土工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