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阶下的议论声渐渐大了起来,打破了帝后低语营造的沉重氛围。
“陛下!”蓝玉按捺不住,出列对着御座方向洪声道,脸上还带着亢奋的红光,“那戚继光,真乃当世虎将!其练兵之法,阵法之奇,前所未见!臣以为,当设法……”他话未说完,意思却很明显——设法弄到这练兵之法!
“永昌侯此言需慎!”耿炳文立刻出言反驳,眉头紧锁,“戚继光乃后世之将,远在嘉靖朝,如何设法?天机渺茫,强求不得!”
他转向御座,语气沉重,“陛下,臣所虑者,非其法,乃其人!此等强兵悍将,若驾驭不当,恐成肘腋之患!史鉴不远,安史之乱,殷鉴在前啊!”他特意加重了“安史之乱”四字,目光锐利。
一直沉默的兵部尚书此刻上前一步,声音沉稳中带着忧虑:
“陛下,耿侯爷所虑极是。兵者,国之重器,尤忌专擅于外。戚家军虽强,然其兵源、粮饷、调遣,皆系于朝廷。后世之君若有识人之明,御下之严,使其权责分明,相互制衡,则此军为国之干城;若君暗臣奸,放任边将坐大……”
他话未说尽,但“边将坐大”四字,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头。
徐达此时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久经沙场的审慎:
“戚继光平倭之功,利在千秋,不容抹杀。其军战力之强,确为我大明军伍之楷模。然,兵部堂官与耿侯之言,亦为金玉良言。关键在于中枢清明,纲纪严明。唯望后世之君……能持此中正之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