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高炽的记忆里,这场震动朝野的贪腐大案,远非表面上“郭桓一人贪腐”那么简单。
洪武十八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弹劾北平布政司官吏李彧、赵全德与户部右侍郎郭桓合谋盗卖官粮,郭桓随即下狱。
审讯却牵出惊人内幕:户部侍郎王道亨、礼部尚书赵瑁、兵部侍郎王忠等六部高官尽数涉案,甚至十二个布政司都深陷其中。
郭桓案的真相,实则藏在时间线的缝隙里。洪武十七年,郭桓才从地方调任户部侍郎,且因考核不达标未能晋升。
短短一年内,一个初入中枢的官员,如何能将整个六部乃至地方大员拖下水,构建起覆盖全国的贪腐网络?
压根就不可能嘛!
更遑论这个贪腐集团犯罪手段之复杂——私吞官粮、强征苛税、逼迫富户填亏空,堪称无恶不作。
一想到这儿,朱高炽敏锐意识到,这个庞大的贪腐集团必然早已成型。
郭桓或许只是新晋的核心成员,真正的幕后黑手,恐怕是像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这类久居中枢、根基深厚的高官。
他们利用职权,将六部变成贪腐温床,而郭桓案不过是撕开黑幕的突破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