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关于是否舍弃岭北,光是为岭北的粮草,朝堂上吵了无数次,老朱自己也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
文臣缙绅普遍的论调,那都是舍弃岭北。
在他们眼中,岭北苦寒贫瘠,既产不出多少粮食,又收不上多少赋税,纯粹是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之地。
如今朝廷既然生擒了北元大汗,蒙古的根基已断,根本没必要再耗着岭北——不如率军撤出,把长城修缮加固,在关内构筑稳固防线,任由蒙古各部在草原上互相厮杀、自生自灭。
反正他们没了正统大汗,成不了气候,大明只需要隔岸观火,偶尔出兵敲打一番即可,何必把银子扔在那片不毛之地?
相反,如果朝廷坚持向岭北派遣驻军,那便是无底洞般的投入。
不说别的,光是粮草就得从关内千里迢迢运送,路上损耗惊人;驻军的冬衣、军械、战马,哪一样不需要海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而且这不是一次性投入,是年复一年的持续消耗。
即便岭北部分河谷地带可以屯田耕种,可那里无霜期短,土壤贫瘠,又常遭风沙侵袭,想要让驻军将士靠着屯田做到自给自足,简直难如登天。
文臣们算过账,就算风调雨顺,没有战乱干扰,少说也得耗费几十年时间,才能让屯田产出勉强够驻军食用,这期间朝廷的投入,足以让江南再修一条大运河了。
他们还常拿忽必烈举例,当年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没忘了岭北这块龙兴之地,特意从内地抽调大量驻军,又强迁百姓去屯田,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前后折腾了数十年,才把克鲁伦河、鄂尔浑河流域那些可供耕种的地方勉强开拓出来,还自欺欺人地称作“塞上江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