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越觉得浑身是劲,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带兵打仗的日子,眼里闪着要把天下财宝都揽入怀中的光。
什么海禁,什么顾虑,在白花花的银子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面前,全成了不值一提的废话。
现在唯一的念头,就是让这海贸的轮子转得再快些,让更多的银子像潮水一样涌进国库,把大明的根基垫得再厚些、再稳些。
朱高炽看着老朱这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心里乐开了花。
这可都是他一手缔造的金融体系啊!
从最初提出东海贸易圈,到远征倭国,再到用宝钞结算,到逼着朝鲜、倭国商人就范,再到让宝钞在东亚海域成了硬通货,每一步都按着他的盘算走。
他要的从来不止是眼前的关税和贸易利润,而是要借着这张薄薄的纸片,把大明的经济影响力扎进周边诸国的骨头里。
让他们赚大明的钱,就得用大明的钞;要用大明的钞,就得看大明的脸色。
久而久之,不用动刀兵,这些国家的朝堂决策、民生经济,自然会向大明倾斜。
现在看来,这体系已经稳稳立住了——宝钞局里堆积的白银是明证,番邦商人对宝钞的敬畏是明证,连户部都不再为饷银发愁也是明证。
这可比单纯打赢几场仗实在多了,一场胜仗能占几座城,可这套金融体系,能让整个东亚的财富顺着贸易的河流,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明。
朱高炽甚至已经在盘算下一步了,等南洋、西洋的商路通了,就把宝钞结算的规矩也推过去,让香料、象牙、宝石的交易也用宝钞来算,到时候,大明的纸钞,就能在更广阔的海域里,替朝廷圈来更多的疆土和财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