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航海侯张赫,当年在鄱阳湖打过硬仗,后来又开辟海运航道,督促海上运输事务,既懂水战又识海情,让他来牵头办水师学院,再合适不过!”
老朱对张赫当然有印象,这可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当年跟着自己从濠州起兵,水里陆上都能拼杀,是个实打实的悍将。
大明立国后,张赫任福州卫都指挥副使时,正赶上倭寇在东南沿海作乱。那些倭人躲在海岛里,瞅准机会就上岸烧杀抢掠,沿海百姓被折腾得家破人亡,苦不堪言。
张赫二话不说,带着水师战船在海上追剿,常年泡在浪里,光是活捉的倭人就数不过来。最狠的一次,他追着倭寇一直打到琉球大洋,在海上跟敌船死磕,不仅活捉了十八个敌首,斩了几十人,还缴获了十多艘倭船,船上的弓刀、火器、粮草堆得像小山,硬是把那一片海域的倭寇打怕了。
后来张赫晋升为大都督府佥事,又接了个硬差事——当时辽东漕运全靠陆路,翻山越岭不说,遇上雨雪天就寸步难行,军粮常常拖期,前线士兵饿得直骂娘,老朱为此愁得几夜睡不着。
他专门点了张赫,让他开辟海运航道,督管海上运输。张赫领了命,带着人一次次探航线、测水深,光是在海上遇险就有七八回,前后在辽东和江南之间跑了十年,押运海运足足十次,没出过一次差错。
靠着这条海路,辽东的军粮再也没断过,部队能稳稳守住边疆,他这份劳苦功高,老朱记在心里。
想到这里,老朱立刻就明白了朱高炽的意思——张赫既懂水战,能教倭寇的战术、海上的厮杀;又通海运,能讲船只调度、航线规划,水师学院要教的东西,他几乎门门都熟。
放着这么个通晓水战的宿将不用,反倒去寻那些没经过大阵仗的人,岂不是舍本逐末?
于是当即点头:“准了!让张赫把水师那些老弟兄都叫来当先生——当年跟着他在鄱阳湖拼过、在福州剿过倭的,谁手里没几套真本事?都给朕请到学院里去,把压箱底的能耐掏出来教给后生!”
“告诉张赫,务必把水师学院办起来,办得像模像样,将来朕要亲眼去看看,这些娃娃能不能练出当年张赫追倭寇时的狠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