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科举之简陋,真的是一言难尽,比之前隋好上一些,毕竟李破分外重视,也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大的趋势上也非是前隋时可比。
可要说好上多少,也不尽然。
前隋时便有秀才,进士一说,和后来可不一样,秀才比进士金贵,而且都是专门的科目所产生的称呼。
而到了此时,李破借鉴了后来的做法,京试选出来的便统称之为进士及第,并分为南北两榜,所以后来时人渐渐称之为两榜进士,和另一个时空的两榜进士意味完全不同。
从分级上也没后来那么繁杂,现在只是两级制,各郡考出来的就是举人,又称贡生,京试选出来的便是进士。
京试也不分什么一甲二甲,各科目按照南北各选两人,也就是一科中四,制科常科并举,科目上不存在差异。
共十二科,能选出五六十人,八百多人应试,除开制科参考之人,常科中第概率大致上是二十取一。
对于赶考士子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太友好的数字概率,完全的精英选拔,才学上稍微差些,你削尖了脑袋也别想挤进进士的行列。
而且皇帝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京试的结果,反正那些明经科进士,在李破执政时期是不太可能那么风光了。
因为皇帝更喜欢那些明法,明算,杂科等出身的进士,因为在他眼中儒家经义过于浮华,可以适当推崇,却不能过分,因为他们这些人落在实务上没几个来之能用的。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