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魏晋遗风在起作用,犯了事的贵族子弟都喜欢闹这一出,先隐居个几年避避风头,等待时机再图复起,也有养望之意。
王珪这一等就是许多年,没办法,只要杨广还在,他就不敢冒头,杨素,高颎,贺若弼那样的名臣大将都死了,他王珪算个什么?
直到李渊率军进了长安,有人向李渊举荐了王珪,于是王珪走上了他叔父的老路,历任唐王世子府谘议参军,东宫舍人,太子中允等职,你看看,这和他叔父王頍有多像?
只不过他在潼关率军降唐,之后在御史台任职,元贞四年因在高慎一桉中表现出色,升任御史大夫,元贞五年御史台改督查寺,他便领了督查寺卿之职。
他和吏部尚书王泽等人走的很近,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都是认太原为祖地的王氏中人,自然而然的便有了交往。
至于说因为旧怨想借此机会打击当年的秦王府旧人,也许吧,李破其实更愿意相信因为高俭一事,王珪想要弥补一下,这才做的有些急躁。
王珪本人的名声还是不错的,只是在潼关降唐的时候,李纲,王珪等人做的有些拉胯,于是身上便有了可供人大肆指摘的污点。
只是没有人会那么蠢,借此来攻讦于降臣罢了,毕竟你说人家背主求荣,那置当今的大唐于何地?
李破对此则没什么成见,李世民的人用的起劲,李建成的人就不能用了?
第1828章商讨
只不过李渊主政关西的时候,儿子们斗的太厉害,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而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