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五十二章 X1曝光,列强竟是我自己? (3 / 15)

作者:雨天下雨 最后更新:2025/9/11 5:00:58
        对此徐申学以及智云集团倒是无所谓,反正他们提供的都是传感器以及软件部分,不管对方用什么机体,其实智云集团这边的成本变化都不会太大。

        反正智云集团这边,最大的成本就是机载人工智能的训练成本,以及各类芯片、传感器的开发、制造成本,而这些成本其实相对固定的,不会因为对方选用不同的机体就会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合作方搞机体的话,可就要考虑成本了啊……体型大这么大,硬件成本增加一倍都是有可能的,也不知道对方怎么想的,到时候别因为太贵用不起了。

        要知道整个X项目,可不是有人战斗机,而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战斗机,实际应用的时候,是作为有人战斗机的忠诚僚机来使用的……这也意味着X项目要形成战斗力,是需要一定数量的。

        一架同代的有人机,带上五六架X项目飞机,飞到高威胁空域里执行任务,后方的有人战斗机承担的是指挥任务,实际作战则是由X项目飞机来执行。

        不是为了避免伤亡……而是为了更好的执行任务,他们在进行各种模拟测试的时候,在面临高度威胁的情况下,有人战斗机受限于人类的身体素质以及精神素质,反应能力等问题,很难和纯人工智能的战斗机进行对比。

        理由很简单,飞行员穿着抗负荷服的情况下撑死了飞九个G,而且持续时间非常短暂。

        同时在持续高过载、高度紧张的压力下,很难进行持续性的超高强度的作战……没人能顶着9G的过载的高机动,持续躲避敌人防空导弹的拦截,并且趁机发射对地导弹攻击敌人,同时还要计算出最佳的进攻路线,撤退路线的。

        但是X项目里的X1试验机,采用的机体以及机翼等主要框架,采用的是钛合金一体化制造,其主体结构是非常牢固的,日常飞行可以轻轻松松飞十二三个G,执行任务的时候飞十五个G也没有问题。

        甚至极端情况下,不考虑机体持续使用寿命的情况下,甚至能够达到十八个G……当然,十八个G的情况下,飞机就会出现很大程度的损伤,运气不好的话,还没有飞回来呢,就会直接空中解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