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第二期票数公布时,易水就已经有了反超霍华德的趋势。
但霍华德毕竟是NBA重点推广的‘美国新一代中锋代表’,阿迪为了争话题度,哪怕霍华德不卖鞋,也投入海量资金为其宣传推广,这赛季各式各样的话题不断。
‘最具交易价值球员’、‘新一代超人’、‘豪华版海军上将’、‘单核带队成为总冠军热门’、‘斯塔德迈尔和穆托姆博的结合体’……噱头怎么夸张怎么来。
当易水真的击败霍华德拿下票王后,整个体育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不只是拿了票王那么简单,他还有‘新秀’这个身份加持!
NBA全明星赛,真正得到市场认可、开始能每年稳定持续造星,是在1975年。
之前的全明星赛推出的全明星球员,市场不认可,准确的说,从这个赛事50年代开办起,就陷入了‘圈地自嗨’的尴尬局面。
因为在75年之前,全明星赛,要不就是NBA官方直接选人,要不就看战绩,要不就看票房,还曾尝试过联盟各队球员投票选首发、各队主教练选替补,以及每支球队不管战绩好不好、表现怎么样都必须有至少1个全明星……可不管怎么改,总是和球迷们心里想的不一样,球迷们公认的‘明星’只有麦肯、张伯伦、贾巴尔。
直到1974年夏天,时任NBA副总裁、即将上任总裁的拉里-奥布莱恩,在NBA老板会议上提案,想要依靠他曾担任美国邮政部长的人脉,重新打造全明星赛事,得到了各队老板认可,推出了‘1月投票’。
1975年1月1号,靠着奥布莱恩这位前邮政部长的关系,NBA在全美各城市各邮政局开设投票点,每天投票时间截止后,第一时间送到纽约,总部完成统计后,把票数挂在大厅,同时通知各地邮政投票点,向球迷们‘实时公布’最新票数情况。
放如今看来,这个操作没什么特别的,但在当时开创了先河,成为了压垮ABA的最后一根稻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