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乔治·桑,她同巴尔扎克争论的点则是在那种金钱利益关系之下的微妙人性,以及呈现出的贫困生活中人的复杂与悲哀。
在她看来,中的人物无疑是各有各的苦楚,都不能当作纯粹的负面角色来看待,而让她觉得最好的内容,无疑还是独特的视角,以“我”这个孩子来看待成人世界的一切,等到了最后,我那十个铜子的小费和后来遇到乞丐施舍出去的银币,则是表明了在这种社会情况下依旧存在着人的光辉。
简而言之,都不白来嗷!
两位大作家的争论颇为精彩,而在这个过程中,屠格涅夫也是时不时地插入一些米哈伊尔曾经跟他提起过文学理论和方法,并且传达了一些米哈伊尔对于这两位大作家的大作品的看法。
尤其是在巴尔扎克的这一部分,什么“人物再现法”、“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听着这些东西听得一愣一愣的巴尔扎克:“?”
坦白说,像巴尔扎克这样的大作家,拍他马屁的人只比他的债主要少上一些,至于崇拜者更是不计其数,按理说他对这些东西早就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那位遥远的俄国作家所阐述的东西,几乎每一样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面。
甚至说都快让巴尔扎克产生了一种荒谬的错觉,难不成,他比我更懂我的作品?
总而言之,从这些细节就能判断出,那位传言中年轻、英俊和富有的俄国作家绝对非常熟悉他的作品,说不定确实就是他的崇拜者,想到这里,原本还板着个脸的巴尔扎克老师开始乐的直拍肚皮.
以至于到最后他反而是主动问起了关于米哈伊尔的消息,不过在这个问询当中,巴尔扎克难免带了点比较的意思:
“他有债主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