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米哈伊尔来说的话,他觉得这种安排其实还挺合理的,毕竟普通的本科生他写得出正经的论文吗?
当然了,参考后世,硕士写出一坨出来好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说回现在的俄国,在本科阶段过后,可以通过加修一两年然后提交独立论文,通过答辩之后即可获取硕士学位。
老车在之后就将是如此,本科毕业之后先回他的老家教了一两年书,结了婚后才再度迁往圣彼得堡,眼瞅着日子有点过不下去,老车便准备读个硕来缓解一下压力。
正是在这个时候,老车写出了他的成名作《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即作品中体现了唯物主义艺术观,这对尼古拉一世后期死气沉沉的唯心主义艺术观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一直被压着,直到尼古拉一世死后才正式通过答辩。
总之米哈伊尔应对这样的考试并不算吃力,而在最后这段时间,他与其说是在费力备考,倒不如说一直在跟他在大学期间熟识的同学们交流着什么。
对于遥远的未来,米哈伊尔并不迷茫,但对于其它很多大学生来说,大学毕业之后,他们的人生便仿佛处在了某个真空地带,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落实到了具体的生活上面未必有用,真要面对现实的话,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他们的家世到底如何,能给他们做出什么样的安排。
即便有所安排,谁也不清楚自己未来到底能够走到哪一步,是要在一个庸常的位置上干到死还是能够迎来新的变化,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老车,能够凭借着才华从一个教书匠走到万众瞩目的位置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俄国的年轻人们喜欢参与到某些宏大叙事当中乃至直接参与革命也并不难理解。
而跟米哈伊尔已经熟识起来的这些人,既有此前在课堂上《多余人》并且同米哈伊尔相遇的贵族青年叶甫盖尼,他即将在家里的安排下进入政府单位参加工作,他依旧相信自己能够在俄国的行政部门当中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也有神职家庭出身,未来应该是回自己老家当一个教书先生的矮小青年亚历山大,他对米哈伊尔偶然间聊到的教育理念似乎很有兴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