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张张印着险资机构信息的名片递向张扬,一侧的何婧终于具象化地理解了,“资源会向上集中,钱会流向不缺钱的群体”这句话。
上大学的时候,王兴邦教授数次提起这句话,很多学生只有大致概念,却没有清晰认知。
时至今日,何婧已然明白这句话的道理,以及教育的滞后性。
虽说此时的张扬还属于“缺钱群体”,但阿里巴巴的注资背书,再加上财研网在财经网站领域的崭露头角,已经让他掌握了比普通人更重的话语权,各路风险资本也会反复斟酌他的想法。
假如你是一家风险机构的经理,有人提出要给珠穆朗玛峰安装登顶电梯,想获得资金支持,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人傻逼吧?
可如果提出想法的人是马芸、马华腾,或者王健淋呢?
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和战略眼光,哪怕觉得很不靠谱,大概率你会反复评估事情的可行性,这就是身份地位带来的差异化。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社会资源往往会向一处集中的原因。
此时的红杉资本、软银赛富、深创投,以及拥有“泰山会”背景的君联资本等,它们的风险经理正争先恐后地与张扬交换名片,想要投资“懒人经济”的种子轮。
不仅仅是险资,一些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都来到了张扬身前,彼此交换名片或号码。
和资本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让对方看见己方的价值,从而吸引资源的聚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