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78风澈的迷雾探险笔记·热泉之契 (2 / 7)

作者:七情本舞心 最后更新:2025/11/12 1:18:42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风澈看着地面上的菌丝,突然想起了之前在绘制散雾芦生长分布图时,曾在雾泉的下游发现过一处特殊的区域——那里的土壤温度比周围高了不少,地面上还冒着细小的热气,当时他以为是雾泉的泉水温度较高导致的,没有过多关注。

        “我知道一个地方!”风澈立刻站起身,“在雾泉下游大约五百米的地方,有一片冒着热气的土壤,那里的温度可能足够火绒菌生长!”赵研究员当机立断:“风澈,你和苏野一起去探查那个区域,采集土壤样本回来检测温度和微生物成分;林霜和王玲负责研究这种新真菌的习性,给它命名为‘缠根霉’,寻找它的生长弱点;周明和慕容冷越则用隔离带将受感染的种植区围起来,防止缠根霉进一步扩散。”

        风澈和苏野穿上防护服,带着检测设备,朝着雾泉下游的方向走去。迷雾比种植区更浓,他们的靴子踩在深绿色的苔藓上,时不时会渗出黑色的汁液,粘在靴底,发出“黏腻”的声响。走了大约半个小时,风澈突然感觉到脚下的土壤温度升高了,他停下脚步,用温度计插入土壤,屏幕上显示的温度竟然达到了32℃!

        “就是这里!”风澈兴奋地说。苏野蹲下身,拨开表面的苔藓,只见土壤下方有许多细小的裂缝,热气正从裂缝中缓缓冒出,裂缝周围还生长着一种从未见过的小型植物——它们的叶片呈椭圆形,颜色是淡红色的,叶片表面覆盖着一层细密的绒毛,在热气的作用下,绒毛上凝结着一层薄薄的水汽。

        “这是一种嗜热植物!”苏野小心翼翼地采集了一片叶片,“它的存在说明这里的土壤温度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很可能有地下热泉!”风澈立刻用土壤深层分析仪检测,结果显示,这片区域的土壤温度平均为34℃,深度50厘米处甚至达到了38℃,而且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硫化物,这正是热泉区域的典型特征。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在土壤的裂缝中,竟然发现了一种小型昆虫——它们的身体呈棕红色,大约有指甲盖大小,背部有一层坚硬的外壳,正钻进裂缝中,似乎在吸食从地下渗出的液体。苏野用镊子捕捉了一只,放在透明的容器里观察:“这种昆虫可能以热泉中的矿物质为食,它们的身体温度可能比周围环境高,或许能为火绒菌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

        风澈立刻掏出画册,快速勾勒出这片热泉区域的景象:淡红色的嗜热植物,冒着热气的土壤裂缝,还有容器里的棕红色昆虫,旁边标注“热泉区:土壤温度34-38℃,有嗜热植物和未知昆虫”。苏野则采集了土壤样本和嗜热植物的叶片,两人带着这些样本,匆匆返回了种植区。

        回到实验室后,王玲立刻对热泉区的土壤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土壤中的硫化物含量较高,微生物活性也比其他区域强得多,最关键的是,这里的温度完全满足火绒菌的生长需求。林霜则拿着缠根霉的样本,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我们发现缠根霉的菌丝在温度超过30℃时,生长速度会明显减慢,而且它无法在硫化物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存活!”

        “这简直是天助我们!”赵研究员拍了下手,“苏野,你负责培育火绒菌的菌种,我们带来的种子库里有火绒菌的孢子,你可以用热泉区的土壤作为培养基;风澈,你和林霜一起去热泉区,采集那种棕红色的昆虫,研究它们是否能与火绒菌形成共生关系;王玲,你继续研究火绒菌分泌的抑菌物质,看看如何能最大化它的效果。”

        接下来的两天,苏野在新的实验室里培育火绒菌。他将火绒菌的孢子接种到热泉区的土壤中,然后将培养皿放在温度控制仪上,保持35℃的恒温。让人惊喜的是,仅仅过了24小时,培养皿中就长出了白色的菌丝,这些菌丝比在火山星时生长得更快,颜色也更鲜亮。

        风澈和林霜则再次前往热泉区,这次他们带了更多的容器,采集了几十只棕红色的昆虫。回到实验室后,他们将这些昆虫放在装有火绒菌菌丝的培养箱里,观察它们的反应。起初,这些昆虫只是在培养箱里爬来爬去,但过了几个小时,它们开始用口器吸食火绒菌的菌丝分泌物,而火绒菌的菌丝则开始缓慢地缠绕在它们的腿部和背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