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蒂玛则拿出自己的植物染样本,摊在越野车的遮阳板下:“红花染暗红,蓝草染靛蓝,海蓬子汁能让颜色更持久。我还带了摩洛哥的橄榄油,染完色后涂一层,能让桑丝更顺滑,还能防沙。”
越野车抵达贝都因营地时,阿米拉的哥哥卡里姆开着一辆旧皮卡车来接他们。皮卡车行驶在沙丘间的简易路上,车轮扬起的黄沙像烟雾,路两旁的椰枣树稀稀拉拉,偶尔能看到几株枯萎的桑树立在沙地上,树皮被热风烤得开裂,叶子掉得只剩光秃秃的枝桠。“去年黑风暴后,桑园被埋了半尺沙,地下水井也快干了,外婆每天都去挖沙,说桑苗要是死了,贝都因的染织手艺就断了。”卡里姆的语气里满是无奈,“迪拜的工地虽然累,但至少能赚够椰枣和水的钱,种桑养茧太看天吃饭了。”
半个时辰后,众人终于见到了贝都因部落的营地——黑色的帐篷围着一口干涸的旧水井,水井旁的桑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坐在织机前,手里拿着椰丝却迟迟不敢下梭,她的手指缠着破旧的麻布,露出的指关节满是干裂的口子,那就是扎伊娜奶奶。她的身旁放着一个未完成的椰丝桑丝织,星空图腾只织了一半,椰丝和桑丝松松垮垮地挂在织机上。
“你们终于来了。”扎伊娜放下椰丝,握住风澈的手,她的掌心满是沙粒的痕迹,“我年轻的时候,这桑园能从水井延伸到椰枣林,现在只剩这十几株了。阿米拉说你们能让桑苗复活,还能教年轻人织锦,是真的吗?”
风澈点头,跟着扎伊娜走进桑园。脚下的沙子滚烫,踩上去能陷下去半寸,用铲子挖下去半米就能看到盐碱层,泛着白色的结晶,几株桑苗的根部已经发黑,轻轻一拔就断,叶片上的焦斑像补丁一样。守苗爷爷蹲下身,用小刀切开一株桑苗的茎秆,里面的木质部已经变成浅黄,没有一点水分:“是典型的盐碱灼伤加干旱,得先改良土壤,再种耐盐碱的桑苗,最后解决灌溉问题。”
哈立德立刻打开地下水检测仪,在桑园周围选了三个检测点:“我们先挖深井抽取地下水,用过滤系统去除盐分,再用空心椰枣树干做滴灌管,把水精准送到桑苗根部;同时种海蓬子围住桑园,海蓬子的根系能吸收盐分,改良土壤。”
当晚,支援队在贝都因帐篷旁的篝火边召开会议,借着月光和篝火的光,制定了“阿拉伯沙漠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土壤改良与桑苗改良:深井抽水+过滤系统解决水源,椰枣树干滴灌节水,海蓬子固土降盐碱;守苗爷爷将本地沙漠桑与乌蒙山紫纹蜜桑、椰枣树嫁接,培育“沙漠耐盐蜜桑”,兼具耐盐碱和产丝能力;
2.椰丝桑丝织复兴:法蒂玛协助扎伊娜恢复传统染织技艺,用海蓬子汁改良染料固色,橄榄油优化桑丝韧性,加入椰丝增强耐用性,改良出“沙海椰桑织”;
3.桑蚕产业活化:哈立德联系中东生态旅游公司与全球高端酒店集团(如迪拜七星级酒店),将沙海椰桑织推向高端市场;在营地旁建“沙漠桑蚕技艺中心”,结合贝都因游牧文化,吸引年轻人回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