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冷越则在朝堂上召开紧急会议,命户部调运五十万石粮食、二十万两白银到北方;命工部赶制三千把镰刀、五千个竹筐,供农户挖沟抗蝗;命兵部派五千士兵,协助风澈组织救灾。大臣们原本还有些犹豫,担心救灾成本过高,慕容冷越却沉声道:“百姓安,则社稷稳。若是让农户们流离失所,损失的何止是几万亩桑田?”
出发那天,风染霜和慕容冷越亲自送到宫门口。风染霜将一个锦盒塞到风澈手里,里面是一枚用和田玉做的平安扣,上面刻着“风调雨顺”四个字:“这是母后特意去太庙求的,你带着它,就像母后在你身边一样,一定要平安回来。”
风澈接过锦盒,紧紧握在手里:“母后放心,儿臣一定平安回来,还您一片绿油油的桑田。”他翻身上马,回头望了一眼宫门口的父母,挥了挥手,带着随行的大臣和士兵,朝着北方疾驰而去。
五天后,风澈抵达大同府。刚进城门,就看见路边的桑田一片狼藉——原本翠绿的桑叶被啃得只剩叶脉,裸露的黄土上爬满了褐色的蝗虫,偶尔能看到几个农户蹲在田埂上,望着被毁的桑田抹眼泪。风澈心里一紧,立刻翻身下马,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身边:“老丈,这蝗虫是何时来的?可有办法抵挡?”
老农抬起头,见是穿着锦袍的太子,连忙跪地行礼:“太子殿下!您可来了!这蝗虫三天前突然飞来,遮天蔽日的,我们用树枝打、用火烧,都不管用,桑苗全被啃光了,今年的收成算是没指望了……”说着,老人就哭了起来。
风澈连忙扶起他,语气温和却坚定:“老丈莫哭,朝廷已经派了粮食和物资来,还会送来新的桑苗。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战胜蝗虫,补种桑苗,今年秋天定能有收成!”他立刻召集当地官员和农户,在大同府衙召开救灾会议,将早已制定好的救灾计划一一部署:“士兵们随我去挖沟,在桑田周围挖三尺深、两尺宽的沟,沟里撒上草木灰和石灰,阻挡蝗虫扩散;农户们分成两组,一组去田间清理蝗虫卵,一组去城门处接收朝廷运来的粮食和药材;官员们负责登记受灾农户,确保每户都能领到救济粮。”
部署完毕,风澈率先拿起铁锹,走到城外的桑田边,开始挖沟。六月的北方,太阳像火球一样挂在天上,晒得地面发烫,风澈的锦袍很快就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却依旧不肯停下。士兵们见太子都如此卖力,也纷纷拿起工具,跟着挖沟;农户们原本还满心绝望,看到太子亲自带头,也重新燃起了希望,纷纷拿起树枝,去田间清理蝗虫卵。
傍晚时分,第一批救济粮运到了。风澈亲自去城门处清点,看着农户们捧着粮食,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心里也松了口气。他刚想歇口气,就听见随行的官员来报:“太子殿下,宣化府传来消息,那里的蝗虫更多,桑田被毁得更严重,而且缺水,农户们连饮用水都快没了!”
风澈心里一沉,立刻决定连夜赶往宣化府。他让人给京城送信,告知灾情,请求再调运一批水囊和挖井工具;又让人去农桑研究院,催促抗蝗桑苗的培育进度。深夜的北方,寒风刺骨,风澈坐在马车上,借着微弱的月光,修改着救灾计划,指尖冻得发麻,却依旧不肯停下——他知道,宣化府的农户们还在等着他。
抵达宣化府时,天刚蒙蒙亮。风澈顾不上休息,立刻去查看灾情。这里的桑田比大同府更惨,几乎看不到一片完整的桑叶,路边的小河也干涸了,农户们只能去几里外的水井打水,排队的人能排到街尾。风澈立刻召集士兵,开始挖井:“我们分头行动,在各个村落附近挖井,确保每户农户都能喝上干净的水;同时,派一部分人去附近的大河,修建引水渠,将河水引到桑田,为后续补种桑苗做准备。”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拿着挖井工具,在村落间寻找水源。风澈则带着官员,挨家挨户查看受灾情况,给年迈的老人送去药材,给饥饿的孩子送去干粮。有一户农户,家里的桑田全毁了,男人急得要去逃荒,风澈连忙拉住他:“兄弟莫急,朝廷的抗蝗桑苗很快就到,我们还会帮你补种,只要你肯留下来,今年秋天定能有收成。”他还从自己的行囊里,取出一袋桑籽,递给农户:“这是江南的‘矮脚桑’种子,耐旱,你先种在院子里,等新苗到了,再补种到田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