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接过桑籽,眼眶通红,跪地磕头:“多谢太子殿下!我们不逃荒了,我们跟着殿下一起抗蝗,一起种桑!”
几天后,农桑研究院的抗蝗桑苗终于送到了。这批桑苗是研究院的专家们连夜培育的,叶片上带着淡淡的绒毛,能抵抗蝗虫啃食,而且生长速度快,两个月就能收获桑叶。风澈看着一箱箱绿油油的桑苗,心里满是激动,立刻组织农户补种。他亲自示范如何栽种,如何浇水,如何施肥,汗水滴在黄土里,很快就晕开一小片湿痕。
补种桑苗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部分桑田的土壤因为干旱,变得坚硬如石,幼苗难以扎根。风澈立刻让人找来锄头,将土壤打碎,再混合着草木灰和蚕砂,增加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对于实在干旱的地块,他让人用引水渠里的水,一点点浇灌,确保每一株幼苗都能喝到水。
农户们看着太子如此尽心尽力,也都干劲十足。每天天不亮,就有人去田间浇水;傍晚时分,还有人自发地在桑田边巡逻,防止蝗虫再来破坏。有个叫赵铁柱的农户,家里有三亩桑田,补种新苗时,他每天都守在田里,直到深夜才回家,风澈劝他休息,他却说:“太子殿下为了我们的桑田,连觉都不睡,我们怎么能偷懒?这桑苗是我们的希望,我们一定要守好!”
七月中旬,北方的蝗灾终于得到了控制。蝗虫被深沟阻挡,大部分被石灰和草木灰杀死,剩下的也飞到了其他地方;新补种的抗蝗桑苗长出了新的叶片,绿油油的,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引水渠里的水潺潺流淌,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水井也挖好了,农户们再也不用去几里外打水。
风澈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成就感。他让人在大同府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农桑祭,邀请当地的农户和官员参加。祭台上,摆放着新收获的桑叶和桑籽,风澈亲自点燃香烛,对着天地跪拜:“愿上天保佑大乾风调雨顺,愿北方的桑苗茁壮成长,愿农户们年年丰收,岁岁平安。”
农户们也纷纷跪拜,嘴里念着祈福的话语,脸上满是虔诚。祭典结束后,农户们围着风澈,送上自己家里做的桑果糕和蚕丝帕,感激地说:“太子殿下,若是没有您,我们今年就真的活不下去了!您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风澈接过礼物,心里满是温暖:“这都是朝廷应该做的,也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北方的农桑产业一定会越来越好,大家的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八月初,风澈终于完成了北方的救灾工作,启程回京。出发那天,大同府的百姓们自发地站在路边,手里拿着桑枝和鲜花,为他送行。有的农户还牵着自家的孩子,对孩子说:“记住这位太子殿下,是他救了我们的桑田,救了我们的家。”
风澈坐在马车上,看着路边的百姓,心里满是感动。他拿出风染霜给的平安扣,摸了摸上面的“风调雨顺”四个字,嘴角不自觉地弯起——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没有辜负百姓的信任。
回到京城时,慕容冷越和风染霜早已在宫门口等候。风染霜看到风澈风尘仆仆的样子,眼眶立刻红了,快步上前,握住他的手:“我的儿,你可算回来了!瘦了这么多,是不是在北方受了很多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