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57全球桑蚕共融图 (2 / 4)

作者:七情本舞心 最后更新:2025/11/12 1:18:42
        第二天一早,那曲草原的牧民们就带着编织工具来了。男人们砍来粗壮的红柳,搭建温室的框架;女人们则坐在草原上,用牦牛毛编织成厚厚的保温毯,手指在毛线间翻飞,编织出传统的“吉祥八宝”图案——她们说,要把祝福织进保温毯里,让桑苗能在雪域扎根。卡米拉则根据妮娜发来的“斜顶支架”改良图纸,指导大家把温室的顶坡角度调大,这样积雪就能顺着斜坡滑下来,不会压垮温室。

        守苗爷爷和卓玛一起,把青稞秸秆铺在温室的地面上,再撒上青稞粉和蚕砂混合的有机肥。“这些有机肥要埋在土壤下十厘米,”守苗爷爷一边示范一边说,“青稞粉发酵时会产生热量,能提高土壤温度,蚕砂能增加有机质,让桑苗的根系长得更壮。”

        苏尔玛则在温室里搭建了简易的恒温控制系统——用太阳能板供电,连接几个温控器,当温度低于0℃时,温控器会自动启动加热灯,保持温室内的温度在5℃以上。“这是从挪威的温室技术学来的,”苏尔玛笑着说,“不过我们用太阳能,更适合草原的环境。”

        三天后,保温温室终于建成了。红色的柳木框架上,覆盖着双层塑料膜和牦牛毛保温毯,阳光透过塑料膜洒进来,温室内的温度比外面高了十多度。守苗爷爷小心翼翼地把“安第斯耐寒桑苗”组培瓶打开,将幼苗移栽到铺了青稞秸秆的土壤里,卓玛则用酥油茶的茶渣泡水,轻轻浇在幼苗根部:“奶奶说,酥油茶的茶渣能滋养桑苗,让桑丝带着奶香。”

        接下来的日子里,卓玛每天都会去温室里查看桑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幼苗的高度和叶片数量,再通过视频发给“少年联盟”的晓晓。晓晓则把这些数据录入“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和挪威、塔希提的桑苗数据做对比,帮卓玛调整温室的温度和湿度。

        “桑苗长新叶了!”一周后的清晨,卓玛兴奋地给苏尔玛打电话,声音里满是激动,“有三株桑苗抽出了嫩绿的新叶,像草原上刚冒头的草芽!”

        苏尔玛和卡米拉立刻赶到温室,果然看到几株桑苗的顶端,冒出了小小的新叶,叶片边缘泛着淡淡的红晕,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守苗爷爷笑着说:“这是‘安第斯耐寒桑苗’和藏北本土桑苗的杂交品种,我之前在组培时就导入了本土桑苗的抗寒基因,现在看来,适应得很好。”

        卓玛的邻居们听说桑苗活了,都纷纷来看热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阿妈摸着桑苗的叶片,感慨地说:“我年轻时见过卓玛奶奶织的桑丝藏毯,又软又暖和,后来桑园不行了,就再也没见过了。现在桑苗活了,说不定我们还能再看到那样的藏毯。”

        苏尔玛心里一动,对卓玛说:“我们可以把桑丝和牦牛毛混织,做出新的藏毯,再用藏北的传统植物染,给桑丝染上颜色。这样既能传承你们的传统技艺,又能让桑蚕文化在草原上活起来。”

        卓玛立刻点头:“藏北的狼毒花能染红色,蓝锭果能染蓝色,还有雪莲花的花瓣,能染出淡淡的粉色!我这就去采染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